|
|
![](jp/images/title/Title_FulltextSearch.gif) |
|
|
|
著者 |
孫富支 (撰)=Sun, Fu-zhi (compose)
|
出版年月日 | 1990.06 |
ページ | 192 |
出版者 | 中國文化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pccu.edu.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博士 |
学校 | 中國文化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哲學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牟宗三=Moa, Zong-san |
卒業年 | 79 |
キーワード | 孫富支; Sub, Fu-zhi; 大乘起信論; 一心開二門; 唯識宗; 無漏種; 阿賴耶識; 性善; 真如門; 教育 |
抄録 | 印度大乘佛教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期,即初期大乘佛教,中期大乘佛教和晚期大乘佛教. 各期大乘佛教的起迄時間,很難確定,我們只能大致推算. 初期大乘佛教盛行龍樹 (Nagarjuna, 西元一五○ ~ 二五○年) 的般若學,所以我們不妨以龍樹的年代做為初期大乘佛教的起迄時期,即大約在西元一五○年到二五○年間. 初期大乘佛教的經典有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維摩經等等,般若經可能成立得更早. 中期大乘佛教盛行無著 (Asanga, 西元三一○ ~ 三九○年前後),世親 (Vasubandhu,西元三二○ ~ 四○○年前後) 的法相唯識學,所以我們不妨以他們的年代做為中期大乘佛教的活躍時間,中期大乘佛教可以從龍樹後的西元二五○年到四○○年. 這時繼出的大乘經典有大@槃經,勝鬘經,解深密經,阿毘達磨大乘經等等,這時又是論典蓬勃的時代,有瑜伽師地論,辨中邊論,大乘莊嚴經論,攝大乘論,唯識三十論,十地經論,佛性論等等. 後期大乘佛教從世親後的西元四○○年到六五○年密教興起為止. 這時的主大乘經典是楞伽經,密嚴經可能也到這時才出現; 論典方面,有堅慧 (Saramati,西元四二○ ~ 五○○) 的大乘法界無差別論和究竟一乘寶性論,值得注意. 西元六五○以後,佛教在印度名存實亡,苟延殘喘到十二世紀,就完全從印度消失了.
從上可知,大乘佛教在印度是層層累積,從龍樹的般若學到無著,世親的法相唯識學,再到晚期的真常心系統. 印順法師在印度之佛教一書中,把這三系分別判成「性空唯名論」,「虛妄唯識論」及「真常唯心論」. (註) 大乘佛教三系的存在,在印度佛教史上是個事實.
|
目次 | 一. 起信論作者,譯者及造論的時代背景 (一)本論的作者與譯者 (二)地論師的思想 (三)攝論師的思想 (四)真諦言阿摩羅識 二. 一心開二門的義理架構 (一)眾生心的意義 (二)一心開二門的開展 (三)心真如門的真如義 (四)心真如的空,不空二義 (五)心生滅門阿賴耶識的性格 三. 對生死流轉與涅槃還滅的說明 (一)論覺義中的始覺和本覺 (二)論不覺義中的三細六粗相 (三)論生滅因緣和六染心的還滅 (四)論真妄相熏義 (五)真如自體相和真如用常恒無斷 四. 一心開二門的貢獻及其別教的意義 (一)消解唯識宗無漏種的困難 (二)開執的存有論與無執的存有論 (三)但中之理與緣理斷九的性格 五. 近人對起信論的批評及問題的答辯 (一)起信論與唯識宗的比較 (二)王恩洋對真如的批評 (三)真心是否為本體的生起論 |
ヒット数 | 513 |
作成日 | 2001.03.02
|
更新日期 | 2023.01.05 |
![](jp/images/logo/bg-btn-edit.png)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