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イトマップ本館について諮問委員会お問い合わせ資料提供著作権について当サイトの内容を引用するホームページへ        

書目仏学著者データベース当サイト内
検索システム全文コレクションデジタル仏経言語レッスンリンク
 


加えサービス
書誌管理
書き出し
宋永明延壽宗教論與根識境之探討
著者 孔維勤
出版年月日1982.12
出版者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の種類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言語中文=Chinese
学位博士
学校中國文化大學
学部・学科名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官釋印順;羅光;釋聖嚴
卒業年70
キーワード識蘊; 緣起=十二因緣=Pratityasamutpada; 緣起=pratitya-samutpada=conditions=paticca-samuppada; 緣起=paticca-samuppada=pratitya-samutpada=conditions; 想蘊; 無明=avijja=avidya; 淨土=Pure Land; 唯識=Mind-Only Buddism=Consciousness-Only Buddhism=Vijnaptimatrata=Vijnaptimatra; 涅槃=無為法=asamkrta-dharma; 涅槃=Parinibbana=Nibbana=Nirvana; 法界=Dharmadhatu; 宗密=Tsung-Mi; 受蘊; 佛教; 佛事; 佛; 行蘊; 色蘊; 自相=svalaksana; 因果=Cause and Effect=Causality=Causation; 因明; 共相=samanyalaksana; 正念=覺知=Mindfulness=Awareness; 尼陀那=因緣=Nidana; 六度=六波羅蜜=The Six Perfections; 五陰=五聚=五蘊=五取蘊=Panca-skandha=Panca khandha; 三學; 三摩地=三昧=Samadhi; 一念三千=a Thought Embracing 3,000 Worlds
目次一. 永明延壽的生平時代與道蹟
(一)永明延壽禪師史傳
(二)永明之時代與佛教界
1. 五代的更迭
2. 吳越佛教政策
(1)吳越武肅王錢鏐保護佛教
(2)佛教復興--天台教典輸入
3. 宋初佛教融合思想初現
(三)永明之行狀與道蹟
1. 永明詩
2. 永明教跡
(1)永明讀經
(2)永明著作寄言教化
(3)永明與宗鏡錄
3. 永明道蹟
二. 永明之宗教觀
(一)緣起
(二)永明宗教論
(三)永明之明宗與釋教
1. 永明明宗
2. 永明釋教
(四)永明禪教一致說
1. 承繼華嚴澄觀,宗密之說
2. 融宗密三宗三學
3. 約教而知
(五)永明禪淨一致說
1. 六度禪行
2. 唯心淨土
三. 永明教義
(一)知識論之建立
(二)本乎因明比量
(三)本乎法性法相
四. 根識境三和「識相」與識根之探討
(一)六根識性--異熟與長養
(二)唯根獨勝與有法十如
(三)識根之不決定義
(四)識根性之常知與妄意
五. 識性之反省
(一)心,識,智,知
(二)識性作用--識力與持業
(三)五蘊功能即識性
(四)真唯識性與妄識
六. 一念生「根識五蘊」
(一)色蘊與識變
1. 識變與共相
2. 自相與共相
3. 共相與實相
(二)受蘊與情攝
1. 攝受作用
(三)想蘊與想像,解像
(四)行蘊與造作
(五)識蘊與了別
1. 識之通塞
2. 識性與智
3. 轉識成智
4. 真如與唯識
七. 真唯識性與唯識真知
(一)唯識真性
(二)萬法唯識
(三)憶持識,初識,亂識
(四)唯識觀與如理思惟
(五)真唯識量
(六)真知與如實智
八. 根識對「境」之考察
(一)境界之意義
(二)根識緣境
(三)意根緣法境
(四)外境虛妄
(五)境從識生
(六)心境不二即法界智境
(七)境處即身受念處
(八)境界即法界性境
(九)智境一如
(十)心境之「有無」義
九. 所緣境與因緣行相
(一)因緣行相
(二)因緣與因緣依
1. 因緣依有行位義
2. 行門五位
(三)十二因緣
1. 無明
2. 緣生與緣起
3. 緣起力之功能作用
4. 無明與真如
十. 所緣境與等無間緣
(一)心心所之等無間緣
1. 心與心所
2. 和合力之無間緣
(二)等無間緣依
1. 作用依處
(三)等無間滅即力用
(四)念
1. 憶念即念力
2. 正念
(五)念念相續
(六)無念
1. 無念之知
2. 無念之離,微境界
3. 無念即涅槃
(七)一念
1. 一念心即一念相應
2. 一念無念,具足五蘊
3. 一念三千
4. 一念佛事,道場即法華三昧
十一. 有法(法界)與所緣緣
(一)所緣緣之法理,常義
(二)若有法者
(三)有法是帶己相心
1. 見分與相分
2. 變帶與挾帶
3. 本質與境質
(四)相應內所慮託
1. 所慮義
2. 所託義
(五)親疏所緣緣
1. 親所緣緣
2. 疏所緣緣
(六)所緣緣即法界
(七)所緣緣與第八識
(八)所緣緣與第七識
(九)所緣緣與第六識
十二. 力用與增上緣
(一)增上緣即力用
(二)增上緣依
(三)緣起力
1. 自力他力
2. 佛力
3. 十力
4. 方便力
5. 有力,無力
(四)心力慧光之增上緣
十三. 因果與緣起
(一)總持因緣
(二)六因,十因,五果
(三)因果與法界
(四)因果與緣起
ヒット数385
作成日1998.07.22
更新日期2015.08.20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注意:

この先は にアクセス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このデータベースが提供する全文が有料の場合は、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

修正のご指摘

下のフォームで修正していただきます。正しい情報を入れた後、下の送信ボタンを押してください。
(管理人がご意見にすぐ対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シリアル番号
263527

検索履歴
フィールドコードに関するご説明
検索条件ブラウ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