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精神食糧=Food for thought: some teachings of Buddhadasa Bhikkhu |
|
|
|
著者 |
佛使比丘
;
香光書鄉編輯組
|
巻号 | n.6 |
出版年月日 | 1996 |
出版者 | 香光書鄉出版社 |
出版地 | 嘉義市, 臺灣 [Chia-i shih, Taiwan] |
シリーズ | 法音叢書 |
資料の種類 | 書籍=Book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初版 |
キーワード | 佛使尊者=Buddhadasa Bhikkhu; 南傳佛教=Theravada Buddhism; 禪修=Meditation |
抄録 | 在佛使比丘審察過這本書後,很清楚地,書名和文中所隱含的比喻都會恰當地譯成英文。 書名:「Ahan chai」其實可以翻譯成好幾種方式──「心的食糧」、「心靈食糧」或「精神食糧」,我選用了最後一組名詞,因為它最接近原義,而且如果你願意,也可以把它改成更有趣的書名。 本書是討論不同的食糧,這些食糧是用來滋養思想以及超越一般思想的禪定。在文中佛使尊者不斷地區分物質和精神的「食糧」,他透過種種的教示和例證,討論什麼是感官物質和精神的「飢餓」,本書整個主題在說明兩種食物的不同需求,以及這不同需求所追尋的或因之而衍生出來的價值觀。佛使尊者所說與食物有關的明喻和隱喻都非常清楚,而且由於它們是如此地貼切,因此,可以用來作為教材。 在討論兩種「飢餓」時,很自然地,也摻雜說明物質和精神上的「飽足的」、「滿意的」以及「過膩的」這些形容詞的意思。在英文裡,有時我們指一個人不知道自己說些什麼,叫「廢話」(full of it),但泰文中沒有相類似的片語,比較符合佛使尊者所說的辭意,是指那些只對物質欲望感到滿足的人,常常忽略他們精神上的需要。 在本文中,佛教專有名詞改用上座部的巴利語,而不是用大部分人較習慣的梵語,例如「法」用Dhamma而不是Dharma,「業」用Kamma而不是Karma,「涅槃」用Nibbnna而不是Nirvana。 非常感謝佛使尊者留給我們的豐富教導,這是最偉大的禮物;也很感激他在我訪問泰國南部期間,為我犧牲時間。他圓寂於一九九三年七月,我希望這本小冊子的再版,能使他的教法更加延續下去。 感謝班雅特(Banyat)法師、蘇投爾(Sunthorn)法師以及芝加哥佛法禪修中心的建議,使此書能翻成英文; 特別感謝瑪麗柔蒂(Mary Roddy)堅定的協助和鼓勵;也要感謝恰寧細(Chalermsee)、諦爾昧達(Teal Metta)以及我無法一一列舉的所有的老師。 葛蘭特.葉.歐森( Grant A. Olson) 北伊利諾大學東南亞究中心 |
ISBN | 9579912068 |
ヒット数 | 677 |
作成日 | 1998.04.28
|
更新日期 | 2014.06.17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