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者 |
香港藝術館
|
出版年月日 | 2001.01 |
ページ | 343 |
出版者 | 香港藝術館=Hong Kong Museum of Art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lcsd.gov.hk/CE/Museum/Arts/
|
出版地 | 九龍, 香港, 中國 [Kowloon, Hong Kong, China] |
資料の種類 | 書籍=Book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彩圖 207幅
|
キーワード | 山東佛教; 青州造像; 佛像; 法難; 佛教藝術=Buddhist Art; 宋代佛教=Sung Buddhism; 中國佛教史=Chinese Buddhist History; |
抄録 | 內含四篇文章: 1.曾柱昭〈山東青州龍興寺遺址出土佛教造像〉 概述佛教傳入國的過程、三武滅法等。在述及青州造像部分,認為青州在北魏時期,受陸探微繪畫「秀骨清相」的影響,東魏則是南朝梁畫師張僧繇「得其肉」的餘韻,而北齊造像則為追求曹不興「曹衣出水」的結果。惜本文論述均未提出具體作品為例證,對以上幾家的繪畫特色,也未多做介紹。
2.王瑞霞、周麟麟〈龍興寺遺址出土北齊圓雕佛造像類型分析〉 將佛造像依服裝表現技法,分為四型: Ⅰ型、陰刻線式衣紋, Ⅱ型、浮雕式衣紋, Ⅲ型、彩繪衣紋, Ⅳ型、素身像, 這種分類方式不顧服裝形式(如通肩袈裟、袒右肩袈裟,或領口於胸前外翻式),僅著眼於袈裟表面衣紋的雕造技法。結果,使造型極近似的造像被歸入不同類型,如圖81、圖82分別被歸入Ⅱ型浮雕式與Ⅰ型陰刻線式。而造型上大異其趣的造像,如圖76、圖82,卻因都用陰刻技法,而同被納入Ⅰ型。此分類標準,未能掌握造像形式的巨大變化 A 裝類型,僅處理細節問題,筆者認為背離了考古類型學的分析原則。若以此標準,則難以處理複雜的菩薩造像類型分析。
3.孫新生〈試論青州龍興寺窖藏佛像被毀的時間和原因〉 認為龍興寺造像被毀,乃是宋徽宗崇奉道教的結果,此文原載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刊》。
4.夏名采〈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的藝術特色〉。
|
ISBN | 9622151736 (精) |
ヒット数 | 743 |
作成日 | 2004.03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