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佛使比丘 (著)=Buddhadasa Bhikkhu (au.)
|
出版年月日 | 1997 |
出版者 | 安慧學宛文教基金會 |
出版地 | 嘉義市, 臺灣 [Chia-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書籍=Book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緣起=十二因緣=Pratityasamutpada; 緣起=pratitya-samutpada=conditions=paticca-samuppada; 緣起=paticca-samuppada=pratitya-samutpada=conditions; 漢傳佛教=大乘佛教=北傳佛教=Mahayana Buddhism; 無明=avijja=avidya; 無我=Anatman; 耆那教=Umasvati=Jainism; 涅槃=無為法=asamkrta-dharma; 涅槃=Parinibbana=Nibbana=Nirvana; 苦; 其他; 佛教; 佛陀=Gautama Buddha; 佛法=Buddhadharma; 佛; 有為法=samkrta-dharma; 比丘=Buddhist Monk=Bhiksu=Bhikkhu; 心靈=Spiritual; 大乘; 上座部佛教=南傳佛教=Theravada Buddhism; 上座部=Sthavira |
目次 | 一. 前言:選寫本書的緣起 (一).「自我」與「無我」的對立,並非無解的難題 (二).爭論的雙方--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 (三).爭論的焦點--有「自我」或「無我」 (四).有「自我」與「無我」爭論的擴大 (五).宗教研究的四個主題 (六).哲學意義上的「無我」 (七).佛教因「無我」教法而超越其他宗教 二. 佛陀的「無我」要旨 (一).一切都只是自然的「法」 (二).有為法,無為法都不是「自我」 (三).身體和心靈也不是「自我」 (四).去除「我執」守才能成解脫者 三. 其他宗教學說的無我觀 (一).錯誤的無我觀 (二).有實體的無我觀 (三).「有我論」與「無我論」的比較 (四).佛教不主張有「自我」 四. 佛陀所駁斥的「自我」 (一).什麼是「自我」? (二).意識是「自我」嗎? (三).意識活動受因禒法控制 (四).意識和「自我」是一還是異? (五).意識不是「自我」,只是持續變異的現象 (六).外道主張的三種「自我」 (七).「自我」在那裡? (八).佛陀所駁斥的「自我」 (九).「自我」只是人們無明的妄執 五. 外道修法最高者的「自我」 (一).微細殘存的「自我」 (二).佛法中沒殘存的「自我」 (三).《薄伽梵歌》中的「自我」 (四).涅槃是「法」,不是「自我」 (五).佛教與《薄伽梵歌》之別 六. 耆那教的「自我」 (一).耆那教主張「自我」即涅槃 (二).佛教認為唯有去除「自我」,才能證得涅槃 七. 西方學者的「自我觀」 (一).「自我」是永恆不變的靈魂 (二).西賽羅--「自我」是能思考,行動,感覺及 承受果報者 (三).貝里--「自我」是上帝 (四).艾彼科蒂塔斯--「自我」是靈魂 (五).哥德--「自我」永遠持續工作 (六).亞迪生--「自我」是不朽和寧靜的 (七).朗費羅--「自我」是永遠不變的個體 (八).蒙哥馬利--「自我」是宇宙最高的靈魂 (九).渥茲華斯--「自我」源於上帝 (十).桑摩威利--「自我」不信賴物質而單獨存在 (十一).朱文拿--質,量皆大的「自我」 (十二).傑瑞米.泰勒--靈魂感知所有的風味 (十三).艾佛布瑞爵士--「自我」是不朽的本體 八. 總結,佛法與各種觀點的比較 (一).有我執就有負擔,痛苦 (二).放下「自我」,才是痛苦止息處 中譯附錄 (一).一位將生命獻給佛陀的比丘--佛使尊者 (二).佛使比丘弘法,著作年表 |
ヒット数 | 500 |
作成日 | 1997.10.13
|
更新日期 | 2014.05.21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