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救國,宗教抑哲學? -- 梁啟超早年的佛教觀及其轉折(1891-1912) |
|
|
|
著者 |
王俊中 (著)
|
掲載誌 |
史學集刊=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s
|
巻号 | n.31 |
出版年月日 | 1999.06 |
ページ | 93 - 116 |
出版者 | 吉林大學 |
出版地 | 吉林, 中國 [Jilin, China]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梁啟超; 康有為; 佛學; 日本佛學; 伯倫知理 |
抄録 | 以往學界研究梁啟超的思想和行徑,角度多不一致. 早期西方學界多沿著Joseph R. Levenson 的觀點,認 為梁氏是「理智上疏離中國文化傳統,而感情上仍與傳統聯繫.」這個說法後來受到東西方學者的諸 多質疑,有的認為梁氏的最終關懷是政治的實踐而非文化的選擇,本文則從「傳統文化是多元而非一元」的角度出發,察看梁氏對傳統的另一支:佛學,期接觸的緣起及容受態度的轉變,並觀察佛學對梁氏的最關切的視點:「救國實踐」上,有無影響和意義.
前言部分,止在對過去研究梁啟超的重要成果作一回顧,並說明本文的主題和時間斷限與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探討梁氏在1898年前的信仰態度,指出受限於傳統的祖先崇拜,梁氏對佛教的接觸,完全由乃師康有為在性格和信仰上的差別,與兩人對「宗教救國」和「孔教國教化」的支持度的強弱.
第三部份,文分兩段,首段探討梁氏在戊戌變法失敗,出亡日本前夕,在日本的佛教如何在傳統和西方這兩種 力量的作用下,產生的三派佛教勢力,即1. 國家權力提供傳教機會,自身亦願意擔任「護國」任務的國家佛教 (舊派); 與2. 受到國外宗教風氣影響,強調政教分離的精神佛教 (新派); 與3. 抱持「大乘佛教非佛說」的原始佛教派 (新派). 梁氏在日本期間,在精神上或思想上對佛教都有新的轉變,自其作品推斷,他受到「精神主義」派佛教的影響最深. 其二. 在日本受德國學者伯倫知理(Johann Kaspar Bluntschli) 國家論等的影響,使梁氏對宗教和建立現代化國家的關係,有了不同以往的解釋,在所發表的《論佛教與群治的關係》與《我的生死觀》中,梁氏自以往「宗教國教化」的角度思考,乃積極鼓吹佛教的「智信而非迷信」,「入世而非厭世」,「兼善而非獨善」,「自力而非他力」等特質,認為較之孔教和基督教,佛教更適合在中國,成教化現代「新民」的宗教力量.
在餘論中筆者認為梁氏等知識份子對佛教的看法,似只能看做「佛學」的範疇,與實際當時佛教界的發展有所 差距. 並指出在梁氏等的鼓吹下,減緩了佛教團體在動盪時局中受到的破壞,從而引發在民國初年佛教的復興運動. |
ISSN | 05598095 (P) |
ヒット数 | 840 |
作成日 | 2000.09.22
|
更新日期 | 2024.09.05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