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台灣的比丘尼僧團及其不同的生命經驗:一個社會學的個案研究 |
|
|
|
著者 |
李雪萍 (撰)
|
出版年月日 | 2000 |
ページ | 182 |
出版者 | 東海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thu.edu.tw/
|
出版地 | 臺中市, 臺灣 [Taichung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東海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社會學系 |
指導教官 | 丘延亮 |
卒業年 | 88 |
キーワード | 比丘尼社群; Buddhist Nuns; 十方道場; Public Monastery; 子孫廟; Hereditary Temple; 社會運動; Social Movement; 發牢騷; Gossip |
抄録 | 這份論文的撰述﹐乃鑑於學界/媒體的某些工作者﹐為了飯碗因素﹐對某些佛教僧團的豐功偉業﹐過度吹捧﹐而忽略某些師長使役徒弟﹐視戒律為個人玩物的事實﹔本研究以阿含寺內的幾位比丘尼/沙彌尼/學法女做個案探討﹐寫出某些僧團中師徒﹑共住者之間的權力﹑情﹑經濟結構﹑意識型態監控﹑戒律實踐﹑複雜糾結的寺院生活。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緣起 (1)話頭 (2)寫什麼 第二節 台灣文獻研究取徑探討 (1)女性出家 (2)比丘尼社群地位與角色的轉變 (3)比丘尼社群成就取向的報導 (4)比丘尼社群女性意識的覺 第三節 理論觀點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第二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1)田野工作的過程跟發展 (1. 1)初期遭遇到的困境 (1. 2)誰允許我進入阿含寺 (1. 3)我可以訪問誰 (2)速描田野場址 "新興的學團" ﹑ "隱修院的外觀" 第三節 如何撰寫我的文本 (1)不斷地閱讀/選取/詮釋田野資料 (2)假名的使用與符號標記 (3)正文內容的組織/次第 第三章 師徒關係中的「情」與「權」 第一節 師徒關係下的「情」﹑「權」生態 (1)師徒身份/地位的認知建構 (2)行動vs.生態 第二節 「情」的技藝 (1)嫉妒的裡脈意義 (2)「情」的詮釋 第三節 「棋子」誰來下 (1)「俯」﹑「仰」間的權力景觀 (2)小結 第四章 僧團/僧侶的經濟結構 第一節 身份/經濟活動的限制 (1)歷史因素 (2)經懺/法會的營生方式 第二節 路線問題 (1)不經營信徒 (2)阿含寺的營生方式 第三節 經濟力與行動力的邏輯 第五章 發聲權的建構 第一節 生活裡的社會運動 (1)懺悔 (2)對外的社會運動的對詰 (2. 1)馬戲團事件 (2. 2)反核遊行 (2. 3)觀音像事件 (3)顛覆性別下的權利/權力的認知建構 第二節 公開/透明的「gossip」 第三節 是「消音」還是「發聲」 第六章 意識型態的監控 第一節 誰是「大我」 (1)「大我」與「我」的辯證 (2)制式化的生活 第二節 內化/監控之眼 (1)區隔 (2)誰監控誰 第三節 無權勢者的力量 第七章 結論與反省 第一節 研究總結 (1)情境策略的施演 (2)一個複雜的故事 第二節 研究方法自反 (一)田野情懷 (1)跳進多深 (2)相互支配 (3)我的圖像 (二)研究倫理是個什麼東西 (1)自我檢禁的心法 (2)報導人開放vs.矇矓的政略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
ヒット数 | 475 |
作成日 | 2001.01.05
|
更新日期 | 2023.01.07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