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佛教理念與實踐的另一種對話型態 -- 以香光尼僧團高雄紫竹林經舍佛學研讀班為例 |
|
|
|
著者 |
釋見曄 (著)=Shih, Chien-yeh (au.)
|
掲載誌 |
「宗教傳統與社會實踐」研討會
|
出版年月日 | 1999.03 |
ページ | 32 |
出版者 | 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收於《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90期 |
キーワード | 釋見曄; 佛教教育=Buddhist Education; 佛學研讀班; 布教=弘化=Transmission of Buddhism |
抄録 | 一般而言,宗教的傳統內涵可以有許多層面,如理念,儀式,組織等. 宗教往往透過理念,儀式,組織等方面的實踐,構成其和社會間的互動關係,並在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不同的歷史傳統,佛教也不例外. 本文主旨在透過「教育」管道,來看身為宗教傳統之一的佛教理念如何於社會,生活中實踐.
佛教是一具深遠歷史根源的宗教,其教義,內涵頗為龐雜,落實於現實社會時,又因各民族文化的不同,而呈顯出多元的面貌. 本論文以「佛教理念」為主課題,探討其如何藉「教育」此管道於社會中實踐,而能立足於當代台灣,以延續其宗教生命.
此課題不論在時間或對象方面,涉及的範圍皆頗為廣泛,因此本文在時間界定上,主是以八十. 九十年代的台灣為主; 而對象方面則以「高雄紫竹林精舍佛學研讀班」 (以下簡稱精舍佛學研讀班) 為例,作個案觀察與探討.
|
目次 | 一. 前言 二. 以悟因及其僧團成員來詮釋「佛學研讀班」的起源 三. 佛學研讀班的課程內容與特色 (一) 佛學研讀班的課程內容 (二) 佛學研讀班的課程特色 四. 佛學研讀班學員的生活實踐 五. 結論 |
ヒット数 | 512 |
作成日 | 2001.02.19
|
更新日期 | 2014.03.31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