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論部派佛教的輪迴主體觀念--從自我, 無我到補特伽羅 |
|
|
|
著者 |
黃俊威
|
出版年月日 | 1987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國立臺灣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哲學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張瑞良=Zhang, Rui-loang |
卒業年 | 75 |
キーワード | 主體; 自我; 無我; 補特伽羅; 黃俊威; Huang, Junj-wei; Subject; Atman; Niratman; Pudgala |
抄録 | 本論文全文約九萬字,內容主是在討論「部派佛教的輪迴主體觀念」,這是一篇就「無我」與「輪迴主體」問題而展開的專題論文. 而本論文的論述方式,主是採取印度佛教思想史的段落法,分從:(一) 印度古奧義書的自我觀; (二) 原始佛教的無我論:到 (三) 部派佛教「補特伽羅」觀念的提出為止. 換言之,也就是從:自我,無我到補特伽羅的三段論法. 在 (一) 印度古奧義書的自我觀中,主是在探討「梵我合一」,「自我的探究歷程」,「自我之四位說」和「梵之五藏說」. 這是專門就自我問題而提出探討的第一段落. 在 (二) 原始佛教的無我論中:主是在探討早期原始佛教與後期原始佛教「無我」思想的差別. 換句話說,也就是原來是實踐意義的「無我論」,為何又會演變成理論文否定自我的存有命題呢﹖這便是第二段落所要探討的重點. 而,且自我遭否定後,接下來便產生「無我」與「輪迴主體」的矛盾. 而「補特伽羅」的理論,也便是在這種要求下而產生的. 在 (三) 部派佛教的「補特伽羅」觀念中,主是在討論各派不同名稱的「補特伽羅」理論. 例如,犢子部的「非即蘊,非離蘊補特伽羅」:說一切有部的「世俗補特伽羅」; 經量部的「勝義補特伽羅」; 化地部的「齊首補特伽羅」或「窮生死蘊」; 大眾部之」根本識」; 南傳上座部之「九心輪」,都是第三段落所提出的討論重點。 透過以上的三段論法後,接下來便是對整個自我,無我和「補特伽羅」觀念,作一個全面的反省工作,這也就是全論文的結論部份. |
ヒット数 | 1315 |
作成日 | 2000.03.05
|
更新日期 | 2015.12.03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