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智顗的「三諦」思想及其所依經論=Chih-I's "Triple Truth" Theory and It's Background |
|
|
|
著者 |
楊惠南 (撰)=楊惠男 (compose)
|
掲載誌 |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Journal of the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
巻号 | n.6 |
出版年月日 | 2001.07 |
ページ | 67 - 109 |
出版者 | 國立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出版サイト |
http://homepage.ntu.edu.tw/~ntucbs/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作者單位:臺灣大學哲學系 |
キーワード | 智顗; 三諦; 二諦; 中道; 瓔珞經; 仁王經; 大品般若經; 中論; 大智度論; 涅槃經; 法華經 |
抄録 | 本文旨在探討隋代天台宗高僧智顗的「三諦」思想,及其所依據之佛教經論。作者發現,智顗作品中的「三諦」一詞,出自《瓔珞》、《仁王》二經;而其思想,則建立在下面幾部佛典之上:(1)《瓔珞經 賢聖學觀品》的「三觀」:「二諦觀」 (又名「從假入空觀」)、「平等觀」 (又名「從空入假觀」)、「中道第一義諦觀」。(2)《仁王經》在有、無二諦外,所提到的,能雙照有、無二諦的第一義諦。這很容易讓人聯想第一義諦是處在有、無二諦之上,更高的第三諦。另外,《仁王經》將第一義諦稱為「心諦」,使智顗的三諦思想走向唯心的路線,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3)《大品般若經》二諦「無異」的思想,乃至《中論》空、假、中三諦偈,也促成智顗建立「圓融三諦」的思想。(4)《大智度論》「一切(指三智)一時得」,乃至「三智實一切心中得」的段落,開展出智顗「一心三智」的「觀心」法門。本文的第二部分,旨在說明,智顗及其弟子灌頂,如何用他們的三諦思想,及由之展開的「七種三諦」,判釋藏、通、別、圓四教。他們以為:藏、通兩教沒第三諦——中道;別教雖有中道第三諦,但郤只是「但理」、「但中」。只有天台宗所宗重的圓教,才有真正的中道第三諦。而他們的特色則有下面幾點:一、中道的特別重視:這是受了《瓔珞經》的影響,特別受到該經重視「中道第一義觀」的影響。另外,也受了《仁王般若經》「第一義諦雙照有、無二諦」這種說法的影響。二、唯心的傾向:這主是受了《仁王般若經》第一義諦即「心諦」的影響。三、三諦一體:這主是受了《中論》「三諦偈」,及《大智度論》「三智一時得」的影響。四、中道即佛性:這主是受了(南本)《大般涅槃經》「佛性即中道第一義空」,乃至「佛性不空」的影響。五、權與實,自行與化他的分判:這些說法的依據,主來自《法華經》。就以上這五點來說,智顗的三諦思想,顯然超出《大品般若經》《中論》和《大智度論》等中觀系經論的內涵。智顗自認是中觀系大師--龍樹的嫡傳,就二者的思想看來,顯然與事實不合。 |
目次 | 一、《瓔珞經》的三諦與智顗的三諦 69 二、《仁王般若經》的三諦與智顗的三諦 73 三、《大品般若經》、《中論》與智顗的三諦 76 四、《大智度論》的三觀與智顗的三諦 83 五、七教與五種三諦 93 六、灌頂對化法四教諦理的權實之判 94 七、結語 106 |
ISSN | 10271112 (P) |
研究種類 | 佛教-思想 |
研究年代 | 隋代 |
研究地域 | 中國(李玉珉老師) |
ヒット数 | 2539 |
作成日 | 2001.07.11; 2002.03.03
|
更新日期 | 2017.06.29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