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皎然意境論的內涵與意義——從唯識學的觀點分析=The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of Chiao-jan's Ambiance Theory: An Analysis from the View of the Dharmalaksana Sect |
|
|
|
著者 |
彭雅玲 (撰)=Peng, Ya-ling (compose)
|
掲載誌 |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Journal of the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
巻号 | n.6 |
出版年月日 | 2001.07 |
ページ | 181 - 211 |
出版者 | 國立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出版サイト |
http://homepage.ntu.edu.tw/~ntucbs/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皎然; 詩式; 意境; 立意; 重意; 取境; 緣境; 造境; 作用; 唯識學 |
抄録 | 皎然(720-798?)是唐代一位兼具詩人及僧人雙重身份的「詩僧」,他所寫的《詩式》不僅是唐代詩歌理論的重要著作,還影響後代詩格的寫作極為深遠。《詩式》蘊含極為豐富的詩歌理論,但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意境論的建構,意境論不僅在唐代詩論中極具代表性,且在整個中國詩歌理論史上來說也具相當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集中處理皎然的意境論。皎然的意境論探討創作主體與創作對象的關係,如果拿來跟唯識學「識」這個觀念比較的話,實呈現出相當類似的理論思維。唯識學以「境」為根與識的對象,亦即指心與感官所感覺或思維的對象,這種用法與中國傳統使用「境」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而內識與外境的關係,猶如創作過程中創作主體與創作對象的關係,識境理論隨玄奘(600-664)的引進在中國流傳,很可能被皎然所取效吸收,影響了其詩歌理論的建構。因此本文便從唯識學的觀點,嚐試整理皎然境界論的理論架構,一方面希望能更清楚開顯皎然意境論的內涵與意義,另一方面則企圖呈現皎然意境論與佛教唯識學的理論相干性。 |
目次 | 一、前言 183 二、皎然意境論的建構與唯識學的相關性 185 三、皎然論「意」 187 (一)創作主體的構思及靈感:立意說 187 (二)創作主體對意的凝聚:重意說 190 四、皎然論「境」 191 (一)創作主體對創作對象的呈現 191 1.取境之說 191 2.造境之說 198 (二)創作對象對創作主體的觸發:緣境之說 200 (三)創作主體與創作對象的辯證關係:境象的虛實二義 203 五、皎然論「作用」 208 六、皎然意境論在中國詩歌理論史上的意義 209 (一)意境理論發展至皎然更趨於成熟 209 (二)開啟後人藉用佛教理論建構詩歌理論的風氣 210 |
ISSN | 10271112 (P) |
ヒット数 | 2349 |
作成日 | 2001.07.11; 2002.03.03
|
更新日期 | 2017.06.29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