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廬山慧遠的彌陀論=Huiyuan's Idea of Amita Buddha |
|
|
|
著者 |
陳敏齡 (撰)=Chen, Ming-ling (compose)
|
掲載誌 |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Journal of the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
巻号 | n.7 |
出版年月日 | 2002.07 |
ページ | 93 - 114 |
出版者 | 國立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出版サイト |
http://homepage.ntu.edu.tw/~ntucbs/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阿彌陀佛; 佛身觀; 法身; 法性; 慧遠 |
抄録 | 慧遠對阿彌陀佛的探索,從理性的思辨開始。他最初從阿毘曇的分析哲學進入,因二分法之故,陷於法身和化身二者的異質或同質的困惑。其後,他引用般若中觀的空有不二的辨證法,試圖理解彌陀的存在。但他最後還是傾向追求空有,生滅的背後永遠不變的法性,也體得了那個超越一切二元對立,永遠普遍的彌陀。慧遠一方面以靜態的用語,表現佛的法身,他方面以動態的用語,表現佛的化身,且靜態的法身和動態的化身兩者,本來不是兩個別立的個體。這種二身說,和般若的空有二諦義並無不同,但慧遠更進一步,提出絕對的一者,尤其是晚年的〈佛影銘〉中,所謂的法身的概念,其實不是法化二身說的法身,而是法、化二身融合的「絕對的法身」。在中國淨土教史上,有關彌陀的三一論爭,經常被化約為二。一是聖道門的應化身說,一是淨土門的報身說,而慧遠從法身和化身二者的異質或同質的問題切入,體得了那個超越一切二元對立,永遠普遍的存在,超越一般報化之爭的格局,直追太初以前未分化的原點,他所提示的聖是何等存在的的原貌及如何思索成聖的信仰之道,是具普世性的意義。 |
目次 | 一、前言 95 二、慧遠和阿彌陀佛的淵源 96 (一)慧遠和廬山念佛的源流 96 (二)慧遠和般舟三昧的念佛 97 1.《大乘大義章》 97 2.慧遠對般舟三昧念佛的疑問 97 三、慧遠對彌陀的思索 99 (一)《大乘大義章》的法身問答——主智的辨證 99 1.慧遠的法身問 99 2.羅什的法身答 102 (二)《法性論》法性常住的佛身觀——普遍存有的追求 106 四、慧遠對彌陀的體驗 108 (一)慧遠的念佛行的開展 109 (二)慧遠的佛身觀的開展 109 五、結語 112 |
ISSN | 10271112 (P) |
ヒット数 | 2246 |
作成日 | 2002.08.01
|
更新日期 | 2017.06.30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