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者 |
立人
;
捨爾巴茨基
|
出版年月日 | 1994.01 |
出版者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phoenixtv.com.cn/home/shangwu/fe/2_01_list01.html
|
出版地 | 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
資料の種類 | 書籍=Book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俱捨論;部派佛教=Abhidharma Buddhism;上座部;說一切有部;經量部;正量部;佛教史; |
抄録 | 本書是俄國著名佛教學者捨爾巴茨基的代表作品. 這部書出版70餘年來一直被西方的佛學研究者,東方學學者視為不朽名著,代表了西方比較語言學. 比較哲學方法,研究東方佛學的成果. 本書主是對《俱捨論》所作的研究,《俱捨論》是對說一切有部學說的概括,嚴格說來,它不能代表整個小乘佛學. 但考慮到小乘二十部派中,真正完整保留下來的,或對印度佛教和印度哲學影響深遠的,不過上座部. 有部. 經量部. 正量部數家,其中有部學說是北傳佛教的主流,對後來空有兩宗大乘派別都,有極大的刺激作用; 此外,此書在寫作過程中,也並非僅限於討論《俱捨論》體系,而是廣泛涉及佛教各部派的學說要點. 尤其是此書論及佛教在部派時的基本哲學問題--色心. 業. 輪迴等. 為此,我們仍稱之為《小乘佛學》. 《小乘佛學》的結構,是以有部的五位七十五法為中心,追溯不同範疇在印度思想史上的淵源,從而對比研究佛教與婆羅門教的,尤其是其中數論瑜伽一派的思想聯繫; 最後,他從佛教根本上仍屬於解脫宗教的角度,考察一切存在諸法,在行者由染而淨的過程中,在認識上或在實際上,可能發生的轉換,提示佛教的存在論與解脫論的內在聯繫. 翻譯這部名著,主目的在介紹一種不同於我國傳統佛學研究的方法,對我們這代,按照近代西方教育模式,培養起來的讀者,閱讀這種理性主義的,充滿實證精神的佛教哲學著作,應不會有隔膜的感受. 書中運用語言學分析和哲學概念比較研究的方法,對我國目前的佛教學研究,提示了一個更高的標準. |
ISBN | 7500414846 (B·332) |
ヒット数 | 512 |
作成日 | 2003.10.03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