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邢福泉 (著)=Hsing, Fu-chuan (au.)
|
出版年月日 | 1969 |
ページ | 142 |
出版者 | 中國文化大學=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pccu.edu.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中國文化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藝術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曉雲法師 |
卒業年 | 57 |
キーワード | 佛教藝術=Buddhist Art; 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
抄録 | 西風未東漸前,佛教對中國之影響,可能為外來文化中最具影響力者. 迄今,中國人之思想. 日常生活,及藝術,仍深受其影響. 此種情形,與天主及基督教之影響西方國家之文化,如同一轍. 故吾人如欲了解中國藝術之歷史發展,必先求了解中國之佛教思想之內容,因無論雕刻或繪畫,皆受佛教之思想影響甚深也. 唯在思想上,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大相迥異,此因佛教於漢末傳入時,與道教同論,或被視為道教附庸,及至南北朝,方道從於佛,黃老告退. 故佛教於傳入之始,即與印度佛教有所差異. 如晉之名僧慧遠. 支遁等,或以道釋佛,或漁戈山水,皆佛道並容之例也. 此種現象之形成原因,不外有三: 1. 佛經翻譯尚在推動期間,佛教教義難為人了解. 2. 印度佛教思想無法全盤為國人接受,欲求生根宣揚,非適應隨俗不為功. 3. 佛道凈心寡欲思想中有相似處. 至隋唐以降,王通. 韓愈. 李翔等,起而尊儒衛道,但其結果,卻使佛入儒,合儒釋道為一家,而中國之佛教思想,遂三家並容矣. 佛教對我國藝術影響最大者,始為繪畫,其廣大與雄健之表現則為雕刻,故在雕刻及繪畫上,實可代表佛教藝術之雄姿. 其期間約自魏晉至唐宋. 佛教影響世道人心,亦以此時最盛,故兩者實互為依存也. 以雕刻言,當犍陀羅藝術尚未傳入中國前,犍陀羅藝術於印度與中亞細亞,已有悠久歷史. 公元前4世紀左右,印度西北方之犍陀羅 (Gandhara) 與麥斯羅 (Mathura) 兩地之雕工,可能即是希臘之移民,彼等為佛教徒雕刻佛像,卻將希臘諸神之姿態及服飾滲入其中. 此等彫工,雖非具高度靈感之藝術家,然卻為希臘文化之傳播者. 其後,此 種揉合印希文化之藝術,遂越過中亞細亞,傳入中國,再東渡日本. 唯至中國後,經中國文化浸濡,與中國藝術家修潤,已非本來面目. 同時,多數人均以為:佛教雕刻為中國雕刻藝術中最特出之一環,其成就亦最大. 凡欲研究佛教雕刻者,多將重心置於中國. 此外,可由佛教彫刻趨勢得見佛教消長; 如佛教由巨大之戶外雕像,轉至廟內或神龕之小佛像時,佛教之力量亦隨之逐漸衰微. 再以繪畫言,我國思想受佛教影響後,佛教繪畫發達於先,極一時之盛. 爾後山水畫繼起. 兩晉南北及唐代之繪畫名家,如顧愷之. 陸探微. 張僧繇. 吳道子. 閻立本. 王維. 韓幹等,皆以善佛畫聞名,佛畫是為當時繪畫主流. 故研究中國繪畫者,除山水畫外,對佛教繪畫應予重視. 中國文化特質,在廣大之融通性,故外來之佛教與佛教藝術,於相當期間內即被其吸收. 融化. 進而產生一種新思想及新精神. Carter對此曾言:「外來佛教對中國產生之強烈影響,已不再於彫刻或畫上發現. 然精神之力量卻附著於新信仰上,使中國藝術自舊日傳統束縛中全部解放……使整個中國文化具新生命. 」(註三) 此種評述,誠確有見地. 吾人研究中國文化者,深感我國對文化遺產之保存及宣揚,仍亟待努力. 如敦煌千佛洞係光緒五年 (1879年) 經匈牙利人羅奇 (Lo'czy) 之宣揚,方見聞於世,雲岡石窟則係光緒29年 (1903年) 由日人伊東忠太發現後,再經法國美術家之重視,方為世聞名,而天龍山石窟亦係日人關野貞博士於民國7年 (1918年) 發現後,再公諸於世. 且諸石窟現存之佛像,部份或被去,或受破壞. 同時,敦煌石室中之佛畫及經典,多為西人攜去,此皆可引為浩歡者. 故欲發揚中華文化,系統化之組織. 長遠之計劃. 及科學化之研究,實為今後所應急圖者! |
ヒット数 | 292 |
作成日 | 2000.11
|
更新日期 | 2015.07.30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