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者 |
楊秀源 (著)
|
掲載誌 |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2012
|
出版年月日 | 2012 |
ページ | 289 - 306 |
出版者 | 華嚴專宗學院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huayencollege.org/frameset.html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專題研究論文=Research Paper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作者為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
キーワード | 唯識五位; 煩惱障; 所知障; 我法二空 |
抄録 | 向來解行並重的佛教,目的是讓人們明理之後,注重行持,依理實行才能證果,正如六祖大師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一般人認為唯識學偏重於艱深、難解的理論,而甚少談論及實踐層面,似乎壁立萬仞、高不可攀,就如銅牆鐵壁般找不到門可進。回溯到西元四、五世紀為印度初期大乘佛教,當時著重分析和論議風氣的思潮影響之下,一群喜好瑜珈且重視實踐的禪師則選擇沉潛於深度的禪定,以「境無識有、唯識所現」的結論作為瑜珈學派的學說。意思是看似永恆的山河大地等一切的外境,皆是因心識而存在。可見此學派之理論是透過實證體驗而建立,所展現的特質是扣緊人間,深入生活而且貼近人性。有了正確的認識,了解識是世界萬象的本緣;清楚明了識是眾生痛苦或超越痛苦的本源。既是「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唯識學家不僅整理出一套嚴謹、完整的理論體系,更是把唯識實踐的方法作出一個流程,作為悟入唯識之方便,稱謂唯識五位。本文依據《成唯識論》次第地介紹唯識五位的修行理論,並詳細地解析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和究竟位的內容。藉由有系統的修行次第引導,脫離煩惱的痛苦進而啟發真正的智慧,這不僅是唯識學追求的目標,也是佛教的本質。 |
目次 | 壹、前言 289 貳、資糧位 291 叁、加行位 293 肆、通達位 295 伍、修習位 298 陸、究竟位 303 柒、結論 305
|
ヒット数 | 137 |
作成日 | 2014.05.29 |
更新日期 | 2022.01.26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