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images/title/Title_FulltextSearch.gif) |
|
|
|
|
|
《解深密經》的三時判教 -- 漢藏譯本的一個對比研究=“Three Period Teaching Classification” of Saṃdhi Nirmocana Sūtra |
|
|
|
著者 |
周貴華 (著)=Zhou, Gui-hua (au.)
|
掲載誌 |
玄奘佛學研究=Hsuan Chuang Journal of Buddhism Studies
|
巻号 | n.20 |
出版年月日 | 2013.09.01 |
ページ | 155 - 180 |
出版者 | 玄奘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ird.hcu.edu.tw/front/bin/home.phtml
|
出版地 | 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
キーワード | 解深密經; 漢譯=Chinese text; 藏譯=Tibetian text; 三時判教=Three Period Teaching Classification |
抄録 | 《解深密經》是瑜伽行派的最根本經典,其「三時判教」說是印度佛教判教思想展開的主要前提之一,更是瑜伽行派的判教準則。但《解深密經》的梵本不存,對其判教思想的直接研究只能借助於漢譯本與藏譯本進行。本文試圖根據漢譯與藏譯的「三時判教」幾段譯文,進行對比分析,以顯示二者思想的異同,由此可更好地體會《解深密經》的判教意趣。
The basic sūtra of Yogācāra School is Saṃdhi Nirmocana Sūtra, whose thought of “Three Period Teaching Classification” becomes one of the basic prerequisit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ian Buddhist thought about teaching classification, especially the criterion for the teaching classification of Yogācāra School. This paper tries to carry 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the two Chinese and one Tibetian texts of “Three Period Teaching Classification ” of Saṃdhi Nirmocana Sūtra, in order to make a deep inquiry for the significance and intention of the teaching classification of this sūtra. |
目次 | 一、判教與《解深密經》 157 二、《解深密經》「三時判教」漢藏譯文及其判教特點 158 (一)《解深密經》中「三時判教」的漢譯文 (二)《解深密經》中「三時判教」的藏譯文 (三)《解深密經》的三時判教的基本意義 三、奘譯《解深密經》三時判教的具體內容特點 165 四、藏譯《解深密經》三時判教的具體內容特點 170 五、對奘譯、藏譯文的簡略比較分析 174 (一)二譯的主要相同之處 (二)二譯的主要差別之處 參考書目 179 |
ISSN | 18133649 (P) |
ヒット数 | 705 |
作成日 | 2014.06.30 |
更新日期 | 2017.12.08 |
![](jp/images/logo/bg-btn-edit.png)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