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論佛教倫理學的「忍辱」與「寬容」:以「阿難受責」的案例為線索 |
|
|
|
著者 |
嚴瑋泓 (著)=Yen, Wei-hung (au.)
|
掲載誌 |
揭諦=Aletheia=NHU Journal of Philosophy and Life Education
|
巻号 | n.24 |
出版年月日 | 2013.01.01 |
ページ | 101 - 139 |
出版者 | 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 |
出版地 | 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作者為東海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
キーワード | 佛教倫理學; 忍辱; 寬容; 阿難 |
抄録 | 本文將以佛學文獻中「阿難受責」的案例為線索,從中分析「嚴守戒律」與「小小戒可捨」兩種道德信念,據此論述「忍辱」與「寬容」的含蘊關係以及兩者為何得以作為佛教倫理學的討論範例。 從「忍辱」的意義而論,其蘊含了「對己的安忍」與「對他的寬容」兩種內涵,就此而論,「忍辱」可作為「寬容」的基礎,即從自我的內在德性來發展寬容他者的可能。就持「嚴守戒律」的信念者而言,其「寬容」表現在違犯者得以豁免的可能性,而持「小小戒可捨」信念者的「寬容」則是一種尊重差異的理性表現。本文將論證,佛教倫理學的寬容之所以可作為道德規範之自我立法與自我修正的基礎,乃是基於其為緣起法的一環。進一步而言,本文認為佛教倫理學的寬容精神,不能作為道德相對論者的論述範例,也與自由主義者的容忍原則有所差異。就某個側面而言,佛教倫理學的寬容雖然如同自由主義者的主張以寬容作為理性的必要條件;然而其殊異之處,則是表現在尋求道德共識的辯證歷程中,作為支持佛教倫理學之理論陳述的後設理論。
|
目次 | 一、前言 103 二、佛教倫理學中兩種道德主張 104 三、「忍辱」與「寬容」作為佛教倫理學的論述範例 114 四、佛教倫理學中「寬容」之所以可能的理論基礎 122 五、結語 134
|
ISSN | 10284583 (P) |
ヒット数 | 982 |
作成日 | 2014.07.11 |
更新日期 | 2018.01.12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