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隨方毗尼」與社會的和諧互動 -- 以印度、中國和日本戒律觀的演變為中心 |
|
|
|
著者 |
溫金玉 (著)=Wen, Jin-yu (au.)
|
掲載誌 |
佛學研究=Buddhist Studies=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
巻号 | n.16 |
出版年月日 | 2007 |
ページ | 228 - 236 |
出版者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
出版地 | 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
|
キーワード | 隨方毗尼; 戒律觀 |
抄録 | 佛陀創教,戒律以金口所宣,成為教團和合之內在基因。制戒十利標識了戒律制定之原由,略帶頭陀行色彩的苦修思想成為彌漫於僧團的普遍氛圍。嚴持凈戒,自求證果,是根本佛教時期的修行特徵。然至佛陀滅度,因弟子赴各地傳教之需求,一味之戒律有所改變,"小小戒可舍"成為戒律改革的先聲。至部派佛教時期,各部律本產生,是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結果。大乘佛教興起,與小乘各執其律,印度佛教呈現出鮮明的特色。佛教初傳中國,其所遭遇到的最大阻力或責難在理論層面上便是倫理觀念,而具體呈現出的實踐層面便是可聞可見的戒律制度。印度戒律中許多戒條並不符合中土風俗,隨後歷代僧制的產生,律宗三家的成立,以及百丈清規的確立,皆是對印度戒律的變革,是依據當時僧團的實際理地而創制的。日本佛教自鑒真東渡而有戒法弘傳。但至平安時代,最澄施行僧團戒律改革,棄舍小乘戒律,首次建立純大乘菩薩圓頓戒,於戒法別具匠心。到鎌倉佛教,有道元、日蓮分別開展的單受菩薩戒傳統,又有親鸞所立"無戒之戒"的修行法門,突破了大乘圓頓戒傳統。此後,日本佛教無戒之戒風行草偃,為教團與社會民眾所接受。對印中日戒律觀演變進行考察,其演繹流變乃是基於時代的選擇與歷史的必然。印中日佛教發展演進的歷程所昭示的是佛教的應世性與圓融性,最大限度地適應本土社會現實是其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社會需求、時代精神將最終成為佛教戒律觀演進的仲裁者。佛教與社會的和諧互動才是"正法久住"的根本基礎。 |
目次 | 一、佛教戒律與印度社會 229 二、戒律在中國的變種 231 三、日本佛教的戒律變革 234 結 語 235
|
ヒット数 | 505 |
作成日 | 2014.07.14 |
更新日期 | 2018.05.22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