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從「眾」到「寺」 -- 隋唐長安佛教中心的成立=The Creation of Buddhist Centers in Capital of the Sul Dynasty |
|
|
|
著者 |
孫英剛
|
掲載誌 |
唐研究=Journal of Tang studies
|
巻号 | v.19 n.6 |
出版年月日 | 2013 |
ページ | 5 - 39 |
出版者 | 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地 | 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抄録 | 「二十五眾」和所謂「五眾」,是隋代設置的兩種佛教組織,僅僅存在於隋文帝統治時期。準確地說,應該是從大興城建成之後才出現的,實際上是隋文帝在新都城組建的佛教組織。作為佛教組織的重要內容,「二十五眾」和「五眾」不斷被學者所引用和討論,但是結論至今並不令人滿意,依然如謎團一樣,影響我們對中古佛教組織、隋代佛教政策,乃至隋唐長安城佛教寺院體系形成的理解。本文仔細梳理隋文帝樹立新都城佛教中心地位的脈絡,討論地方僧團與大興城之關係,進而提出新的理解,認為諸眾必須放在隋文帝建立新都和以佛教意識形態為治國理念的背景下理解。實際上短暫存在的「眾」,是隋唐長安城佛教寺院體系形成過程中的中間形態。在此基礎上,筆者對隋唐長安城佛教寺院體系的最初成立、中古僧團形成的因素、隋帝國中央與地方僧團之互動,進行一些新的闡釋,努力更加真實地呈現出當時佛學傳承、王權干預、城市空間、地緣認同等等因素在這一時期歷史中的角色和意義。 |
目次 | 一、隋文帝在大興成立「五眾」、「十五眾」的謎團 5 二、從「延眾」到延興寺:蒲州曇延系僧團與隋唐長安城 9 三、敦煌慧遠系僧團與淨影寺 18 四、其餘關東五大德僧團在大興城的展開 24 五、召大德建眾與分舍利建塔:中央與地方的互動 30 六、餘論 38
|
ヒット数 | 385 |
作成日 | 2015.02.10 |
更新日期 | 2015.02.10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