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完滿與傳播:佛教捨身思想之推進——論《華嚴經》與《報恩經》捨身本生的不同傾向 |
|
|
|
著者 |
呂昂 (著)
|
掲載誌 |
2014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出版年月日 | 2014.12.05 |
出版者 | 財團法人臺北市華嚴蓮社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huayen.org.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主辦單位:華嚴專宗學院國際華嚴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台北市佛教會、國際青年華嚴學者學會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哲學系 博士生一年級 |
キーワード | 華嚴經; 報恩經; 捨身 |
抄録 | 捨身是佛教的一種修行理念,也是實踐法門。雖然佛教在戒律中禁止自殺,但也有不少特殊的例子;佛教也不太贊同苦行,但無論在小乘中還是大乘中,佛教中的苦行從來沒有消失。再加上對涅槃的贊許與對佈施的重視,從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捨身思想一直廣泛的存在於佛教的思想脈絡中。但論及捨身思想集中、細緻的表現,還要以大乘本生經中為最。《報恩經》中的捨身本生是非常標準的大乘本緣本生,共有四則:即須闍提太子本生、轉輪聖王本生、忍辱太子本生和大光明王本生。《華嚴經》的捨身本生與之不同,皆為略說本生,集中在〈十回向品〉「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中,按捨身的種類而分為十九種。《報恩經》的捨身本生把捨身與孝結合起來,著眼於佛教思想的世俗化。其在中國的傳播也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捨身的對象一旦聚焦在父母身上,在中國這個以孝為倫理基礎的社會就產生了合法性。人們接受了捨身行孝這一行為,進而贊同佛教的捨身。這樣的思想對儒家也產生了影響,也被儒家應用在世俗傳播中。《華嚴經》的捨身本生則站在菩薩的角度,把捨身視作一種普通的修證方法。菩薩並不認為捨身是極苦之事,只要對眾生有利,菩薩就甘願捨身,毫不猶豫。如果是捨身便能得法,那菩薩更是大為歡喜了。捨棄變動不居的肉身,回向以普度眾生,是佛道修行中普通的次第。由於菩薩與凡夫了知的不同,捨身在菩薩這裡成為了普通的修行法門。《報恩經》與《華嚴經》本生對捨身思想的發展走向了兩個方向,前者是世俗的,後者是神聖的;前者是解釋的,後者是修證的;前者是完善的鋪陳,後者是義理的上升。兩者並沒有什麼高下之分,而是佛教思想在不同層面的發展。 |
目次 | 摘要 C-1 一、 前言 C-2 二、捨身思想的淵源 C-2 三、《華嚴經》與《報恩經》的捨身本生 C-5 (一)、《報恩經》的捨身本生 C-5 (二)《華嚴經》的捨身本生 C-7 四、世俗化與傳播:捨身與孝的結合 C-8 五、修行與完滿:捨身的普通化 C-10 六、結論 C-12 參考文獻 C-13
|
ヒット数 | 513 |
作成日 | 2016.05.04 |
更新日期 | 2023.07.19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