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イトマップ本館について諮問委員会お問い合わせ資料提供著作権について当サイトの内容を引用するホームページへ        

書目仏学著者データベース当サイト内
検索システム全文コレクションデジタル仏経言語レッスンリンク
 


加えサービス
書誌管理
書き出し
廬山慧遠研究
著者 李幸玲 (撰)=Li, Xing-ling (compose)
出版年月日2002
ページ479
出版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出版サイト http://ch.ntnu.edu.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の種類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言語中文=Chinese
学位博士
学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学部・学科名國文研究所
指導教官王開府,高柏園
卒業年90
キーワード慧遠; 鳩摩羅什; 大乘大義章; 法性論; 廬山; 東林寺
抄録本文採取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探索慧遠思想的形成及影響。本文研究特點,在透過對慧遠全面性的多元研究,重新呈現慧遠以般若學取向建構的廬山東林寺道場,以彌補過去僅挖掘慧遠作品思想的單薄不足處;並透過慧遠作品對應教內、教外的文本區分,以釐清〈形盡神不滅論〉與《法性論》的思想層次。
全文分為七章,重點放在第三章至第六章。第一章回顧現有研究成果,並提出前人未決的問題,界定研究範圍,並說明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紹慧遠生平,並整理目前慧遠作品的存佚狀況。第三章探討慧遠的佛學思想,共計六節,分別探討慧遠對格義的廓清、毗曇學對慧遠的意義、慧遠的法性思想、般舟三昧念佛、淨土思想,及戒律思想等。第四章檢討慧遠與教外質疑者的論辯。第五章探討慧遠的文學性創作,及東林道場內佛教藝術與慧遠思想的關聯。第六章整理慧遠傳記對後世的影響,包括慧遠被推尊為淨土教初祖的過程,以及慧遠傳說在歷代流傳與增衍,對中國藝文題材及表現形式的影響。第七章總結全文。
目次慧遠大師法像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人研究成果及研究問題的提出 3
一、現有研究成果的考察 3
(一)依論文形式分類 3
1.慧遠研究之專著 3
2.思想史及其他專著中的以慧遠為章節的部分 5
3.學位論文 8
4.期刊論文 9
(二)依研究內容分類 9
1.考據校勘方面 9
2.佛學思想方面 12
二、研究問題的提出 14
(一)慧遠佛學思想方面 16
(二)慧遠參與護教論辯方面 18
(三)慧遠對蓮社傳說及佛教藝術方面 18
第二節 研究範圍的界定 20
一、研究材料 20
二、研究範圍 21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進路 23
一、研究方法 23
二、研究進路 24

第二章 廬山慧遠生平及其著作 29
第一節 慧遠的生平事蹟 29
一、幾個疑點 29
二、慧遠的生平事蹟 31
(一)出家之前 32
(二)追隨道安 38
(三)隱居廬山 43
三、結語 59
第二節 慧遠著作目錄之考證 60
一、慧遠文集的卷數與輯名 61
二、慧遠著作之輯成 64
(一)梁.僧祐《出三藏記集》 64
(二)梁.慧皎《高僧傳》 67
(三)隋.費長房《歷代三寶紀》 68
(四)唐.道宣《大唐內典錄》 71
(五)清.嚴可均《全晉文》 72
三、慧遠著作的存佚情形 74
(一)篇名存,全文佚的著作 75
(二)篇名、全文(或殘文)俱存的著作 78
1.大乘大義章的成立與討論主題 81
(三)篇名不存,全文(或殘文)現存的著作 84
(四)慧遠著作的總篇數 86
四、依慧遠寫作對象區分 88
五、近人所輯的慧遠著作集 89
(一)單獨錄載《大乘大義章》 89
(二)完整收錄慧遠著作的輯本 90
(三)收錄慧遠《大乘大義章》以外的文集 92
(四)只錄其他單篇著作的輯本 92

第三章 慧遠的佛學思想 95
第一節 慧遠與「格義」佛學 98
一、東晉格義佛學的反動 98
(一)格義佛學的產生 100
(二)道安的反對「格義」 102
二、對道安反對「格義」的繼承與發展 104
(一)對應「格義」佛學所採取的對策 104
1.以「連類」取代「格義」 104
2.駁斥道恒「心無義」 106
3.慧遠本無義並非六家中「本無宗」義 107
4.三玄用語與「格義」的關係 111
(二)解經立場的堅持──由連類外書到內典法數的正解 112
第二節 慧遠的毘曇思想 114
一、慧遠重視毘曇學的成因 116
(一)繼承道安重視毘曇學 116
1.期以佛家名相自詮佛理──反對「格義」 117
2.對昔日譯本品質的反省──對舊譯語不諦當之省思 119
(二)第一位東來的義學僧──僧伽提婆 120
(三)東晉來華小乘論師漸多 121
二、慧遠所接觸的毘曇學 121
(一)僧伽提婆的毘曇學 123
1.《阿毘曇心論》 124
2.《三法度論》 126
(二)覺賢對極微的詮解 129
三、慧遠的毘曇思想與毘曇學在南方的弘傳 132
(一)毘曇學在南方的弘傳 132
(二)慧遠對毘曇學批判與吸收 134
1.對毘曇學實有觀的批判 134
2.受報主體觀點之建立 138
3.慧遠吸收小乘佛教的重視禪律師承 140
四、毘曇學與慧遠佛學的關係 141
(一)毘曇論書與廬山譯典 141
(二)「會之有宗」的諍論 143
五、結語 148
第三節 慧遠的般若學 149
一、慧遠的法性思想 149
(一)慧遠的學思歷程 149
(二)《法性論》的相關考證 151
1.《法性論》的篇數及現存殘文 151
2.《法性論》的寫成時間 153
(三)慧遠般若學立場的爭議 161
(四)慧遠法性思想的內容 164
1.《祐錄》及《高僧傳》的《法性論》殘文 165
2.慧達《肇論、不真空論疏》所輯法性相關殘文 171
3.唐、元康《肇論、宗本義疏》所輯錄《法性論》殘文 176
二、慧遠與鳩摩羅什之討論──《大乘大義章》 177
(一)法性 178
(二)法身 180
(三)如 183
(四)真際 184
(五)「法性」的前後期詮解 185
三、慧遠教團與僧肇之論辯──〈宗本義〉 186
四、結語 190
第四節 慧遠的般舟三昧念佛思想 192
一、現有研究成果略論 193
二、慧遠禪法思想淵源 196
(一)師承道安般若學 196
1.以大攝小 197
2.重視般若智 199
(二)般舟三昧自力念佛 201
1.念佛為先 202
2.觀想念佛 202
3.定中見佛 205
4.畢竟空三昧 211
5.當行六度 212
(三)大智度論──緣起性空 212
1.因緣有非假依實 213
2.心即是佛畢竟空 214
(四)請譯禪經──佛馱跋陀羅的禪法 215
1.禪法首重師承 217
2.佛乃能盡除餘習 220
三、慧遠的禪法特色 220
(一)攝聲聞禪入畢竟空三昧 220
(二)禪智相濟 224
(三)止觀俱運 225
(四)名實俱玄 227
(五)色如相即 228
四、結語 230
第五節 慧遠的淨土思想 231
一、兩晉佛學的淨土思想 233
二、慧遠的淨土思想 237
(一)以般若經淨土觀為宗 238
(二)定中見佛與夢中見佛 241
1.夢中見佛 243
2.定中見佛 248
(三)阿彌陀像前的共修念佛 250
(四)《般舟三昧經》與《阿彌陀經》見佛之異同 252
1.見佛機緣及所見之佛 252
2.念佛往生 253
3.化眾廣狹 253
三、結語 253
第六節 慧遠的戒律思想 255
一、道安的戒律思想 256
(一)重視羯磨布薩 256
(二)注意《阿含》之律語 258
(三)「三例命章」創制軌則 259
(四)以釋氏為姓 265
二、慧遠戒律思想的形成及影響 266
(一)重視戒律之原由 266
1.嚴謹自持的生命態度 266
2.般舟法門首重畢竟持戒 269
3.魏晉狂逸放誕之反動 269
(二)制定僧團軌則 271
1.制定「遠規」及「節度」 274
2.確立中國「唱導」之形制 276
(三)弘揚《十誦律》 279
1.《十誦律》的漢譯及流傳 279
2.《十誦律》對世典的包容 280       
三、結語 283

第四章 慧遠弘法護教之論辯 285
第一節 「形盡神不滅」思想 287
一、神滅不滅論戰始末 289
二、近人研究三說 291
(一)梶山雄一 292
(二)村上嘉實 293
(三)區結成 294
三、慧遠所對應的問題 295
(一)報應的必然性與同一性 298
1.報應的必然性 298
2.報施的同一性 301
(二)形神關係 303
1.形神二元 303
2.潛相傳寫 305
3.薪盡火傳 309
(三)形盡神不滅 311
1.受、過去、滅三種施設 311
2.於受報前提下說神不滅 312
四、結語 312
第二節 沙門不禮敬王者之主張 314
一、晉代沙門禮敬王者之朝野爭端 315
(一)第一階段 316
(二)第二階段 317
1.主張敬拜的論點 318
2.主張不敬拜的論點 320
二、慧遠沙門不敬王者之理據 324
(一)變俗易服,篤勵其志 326
(二)全德之功,同於王侯 327
(三)生民止惑,各盡所能 328
三、結語 329
第三節 沙門袒服之中國詮釋 331
一、袒服之意義與場合 332
二、慧遠的沙門袒服論 335
(一)天竺的表敬之禮 335
(二)沙門「右袒」之理 336
三、何無忌對沙門袒服的看法 338
四、「反俗而動」的袒服論 340
五、結語 342
第四節 儒典在慧遠思想中的分位 343
一、慧遠的仕隱觀 344
(一)古代知識份子的仕隱 344
(二)慧遠的「隱而不隱」 346
二、儒經注解與玄談之關係 348
(一)晉帝提倡經學 349
(二)儒經注解為玄談之資 350
三、慧遠有關儒經的論述 351
(一)易 353
1.易以感為體 353
2.不疾而速 356
3.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356
4.其餘引《易》之述例 357
(二)喪服 357
(三)毛詩 359
(四)其他 361
1.孝經 361
2.論語 362
3.春秋 36
ヒット数492
作成日2016.08.17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注意:

この先は にアクセス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このデータベースが提供する全文が有料の場合は、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

修正のご指摘

下のフォームで修正していただきます。正しい情報を入れた後、下の送信ボタンを押してください。
(管理人がご意見にすぐ対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シリアル番号
567871

検索履歴
フィールドコードに関するご説明
検索条件ブラウ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