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瑜伽經注.三昧品》 譯注與研究=The Annotated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the Chapter of Samādhi of the Yoga-sūtra-bhāṣya |
|
|
|
著者 |
莊國彬 (著)=Chuang, Kuo-pin (au.)
|
掲載誌 |
圓光佛學學報=Yuan Kuang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
巻号 | n.32 |
出版年月日 | 2018.12 |
ページ | 87 - 164 |
出版者 | 圓光佛學研究所=Yuan Kuang Buddhist College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ykbi.edu.tw/
|
出版地 | 桃園縣, 臺灣 [Taoyuean hsien,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1. 作者單位: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Buddhist Studies, 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
|
キーワード | 帕坦伽利=Patañjali; 毗耶沙=Vyāsa; 《瑜伽經注》=Yoga-sūtra-bhāṣya; 神我=Puruṣa; 心=Citta |
抄録 | 本篇主要是對毗婆沙《瑜伽經注・三昧品》的中文譯注,除了前言外,也說明了瑜伽派的基本理論和專用術語。瑜伽派的基本理論有三項:第一項是「神我(Puruṣa)」的用語與作用;第二項是心、自我意識、覺知、意;第三項是「無相(Aliṅga)」、「唯相(Liṅgamātra)」、「相(Liṅga)」。 本文也說明了《瑜伽經注.三昧品》中對佛教教義的批判,其中又分為兩項,一項是剎那論的批判,另一項是對諸法無實體的批判。文章最後是《瑜伽經注.三昧品》的譯注。
This paper is the Chinese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Chapter of Samādhi of Yoga-sūtra-bhāṣya by Vyāsa. Right after the introduction, there are some explanations on the fundamental idea and terminology of the Yoga school. Three topics are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The Yoga school. The first topic is the usage and function of “Puruṣa”. The second topic is the discussion of “Citta”, “Ahaṁkāra”,“Buddhi”, “Manas”. The last topic is the discussion of the “Aliṅga”,“Liṅgamātra”, “Liṅga”.The descriptions of the criticism of the Buddhist doctrines from Chapter of Samādhi of Yoga-sūtra-bhāṣya are followed. There are two criticisms on Buddhist doctrines, one is the criticism of the theory ofmomentary mind, another one is the criticism of the theory of the emptiness phenomenon.The last part of this article is the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Chapter of Samādhi of Yoga-sūtra-bhāṣya. |
目次 | 一、前言 90 二、《瑜伽經》、《瑜伽經注》中的基本概念 94 (一) 「神我(Puruṣa)」的用語與作用 94 (二) 心、自我意識、覺知、意 98 (三) 「無相 (Aliṅga)」、「唯相(Liṅgamātra)」、「相(Liṅga)」100 三、《瑜伽經注.三昧品》大綱 103 (一) 歸敬頌 104 (二) 瑜伽的定義與作用 1-4 頌 104 (三) 五種心念活動與定義 5-11 頌 104 (四) 息滅心念的方法 12-16 頌 104 (五) 三昧的分類 17-20 頌 104 (六) 進入三昧的方法 21-22 頌 106 (七) 祈求自在神 23-29 頌 106 (八) 心念息滅的障礙 30-32 頌 106 (九) 獲得心安定的方法 33-40 頌 106 (十) 三昧的分類與解脫 41-51 頌 106 四、《瑜伽經注.三昧品》對佛教教義的批判 107 (一) 心為剎那生滅的批判 107 1. 剎那論的爭論 108 2. 心能記憶的理論 109 (二) 諸法無實體的批判 110 五、《瑜伽經注.三昧品》譯注 112 (一) 歸敬頌 113 (二) 瑜伽的定義與作用 113 (三) 五種心念活動與定義 117 (四) 息滅心念的方法 123 (五) 三昧的分類 126 (六) 進入三昧的方法 129 (七) 祈求自在神 131 (八) 心念息滅的障礙 137 (九) 獲得心安定的方法 142 引用文獻 161 一、原典文獻 161 二、近人論著 161 (一)專書及論文集 161 (二)期刊論文 163 (三)網路資源 164
|
ISSN | 16086848 (P) |
ヒット数 | 930 |
作成日 | 2019.03.21 |
更新日期 | 2019.03.21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