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佛教道德的理論支撐、基本特性及其與個人生活的關係=Buddhist Ethics: Fundamental Theory,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Relevance to Personal Life |
|
|
|
著者 |
李利安 =Li, Li-an
|
掲載誌 |
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出版年月日 | 2019.06.28 |
ページ | 272 - 289 |
出版者 |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
出版サイト |
http://fgsihb.org/article-info.asp?id=2377
|
出版地 | 高雄市, 臺灣 [Kaohsiung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1.作者為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 |
キーワード | 人間佛教=Humanistic Buddhism; 道德=ethics; 個人生活=personal life |
抄録 | 佛教道德是佛教淨化人間的重要資源,歷來受到星雲大師的高度重視。人間佛教通過「三好」、「四給」等一系列的實踐,為佛教道德的認同與落實尋找可行的出路。佛教道德因其所具有的理論支撐而建構了一種內在驅動機制,從而獲得了倫理的主體性,使佛教道德的落實成為一種積極主動的實踐過程。佛教道德所具有的文化個性,使其同其他道德有了明顯的區別,並與個人現實生活產生了深度的關聯。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Buddhist ethics in the purification of the human world. Buddhist ethics are exhibited, epitomized and made viable through the Humanistic Buddhist praxis such as the Three Acts of Goodness and the Four Givings. The fundamental Buddhist ethical theory allows an individual to act out of one’s personal restraint and inner will, yet still grounded and guided by Buddhist ethical framework. Hence, Buddhist ethics are perceived as a proactive and practical process. More so, Buddhist ethics are distinct from other ethical systems because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s such, it becomes more relevant and connected to one’s personal life. |
目次 | 一、佛教道德教化的理論支撐 274 (一)不二的理論與實踐 275 (二)緣起的理論 277 (三)因果的理論 278 (四)染淨的理論 279 (五)雙修的理論 280 (六)緣分的理論 282 二、佛教道德教化的基本特性 283 (一)自洽性 283 (二)主體性 284 (三)精神性 284 (四)神聖性 285 (五)累積性 286 (六)本土性 286 三、佛教道德教化與個體幸福的內在關聯 286 (一)只有是個好人才可能是一個輕鬆自在的人 287 (二)只有是個好人才可能是一個五福臨門的人 287 (三)只有是個好人才可能是一個安享幸福的人,可以守住福 288 (四)只有是個好人才可能是一個遇難成祥、逢凶化吉、生活安康的人 288 (五)只有是一個好人才可能是一個眾望所歸、善緣相聚的人 288 (六)只有是個好人才可能成為一個獲得終極解脫的人 289 |
ヒット数 | 918 |
作成日 | 2019.07.11 |
更新日期 | 2019.07.23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