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孝名為戒”:中國佛教徒對孝道觀的發展="Filial Piety is Called Precepts": Chinese Buddhist Reinterpretation of Filial Piety |
|
|
|
著者 |
廣興 (著)=Guang, Xing (au.)
|
掲載誌 |
佛學研究=Buddhist Studies=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
巻号 | n.22 |
出版年月日 | 2013 |
ページ | 359 - 375 |
出版者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
出版地 | 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1.作者單位: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2.本課題的研究得到李庄月明佛學研究基金會之支助 |
キーワード | 孝名為戒; 梵網經; 戒; 智顗; 孝 |
抄録 | 戒是佛教徒修學的根本,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把戒解釋為與孝相同,可以說是中國佛教徒對孝道的發展。作為大乘菩薩戒的《梵網經》講道:"孝名為戒",也就是說,戒和孝相同,因此唐代的大德宗密認為,佛教和儒家都是以孝道為宗本。但是,南傳巴利文《中部》的《陀然經》(Dhana.jani Sutta)和與之對等的中譯《中阿含經》的《梵志陀然經》都講到,即使一個人由行孝而作了惡業,他也要受其果報。也就是說,早期佛教認為,雖然孝道是佛教很重要的倫理道德,但是它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業果輪迴才是佛教倫理的根本,孝道亦在業果輪迴之內。因此,我認為《梵網經》中提出的"孝名為戒"的思想和宗密依此為依據把孝看成是佛教的宗本,不是印度固有的思想,而是中國佛教徒對孝道觀的發展。到了唐代的中晚期,義學高僧們基本上都接受了這一思想。與此同時,中國的義學高僧進一步把佛教的五戒和儒家的五常相對比,認為它們是相同的。宋代高僧契嵩說五戒就是孝的蘊,也就是孝的組成部分,而佛教的孝道更勝於儒家的孝道,是大孝。 |
目次 | 一、前言 359 二、對“孝名為戒”的理論論證 361 三、佛教五戒與儒家五常 366 四、對“孝名為戒”思想的弘揚 369 |
ヒット数 | 720 |
作成日 | 2020.05.11 |
更新日期 | 2021.12.15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