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人文紀錄片的藏傳佛教敘事: 以林麗芳《心子》、《朝聖者》與《尊瑪尊瑪》為例=The Narrative of Tibetan Buddhism in the Humanities Documentaries : Lin Li-Fang’s Buddha’s Sons, The Returners, and TsunmaTsunma |
|
|
|
著者 |
吳美麗 (著)=Wu, Mei-Li (au.)
|
出版年月日 | 2020 |
ページ | 128 |
出版者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ntue.edu.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台灣文化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謝欣芩 |
卒業年 | 108 |
キーワード | 紀錄片=Documentary; 制作倫理=Ethics of Documentary Production; 藏傳佛教=Tibetan Buddhism; 寺院教育=Monastic Education; 格魯派=Gelugpa |
抄録 | 流亡印度的西藏宗教領袖達賴喇嘛,198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奬,此一殊榮大幅提升達賴喇嘛及藏傳佛教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以達賴喇嘛和藏傳寺院僧侶為主題的電影和紀錄片,相繼以各國語言呈現世人眼前。本文以林麗芳導演的《心子》(2005)、《朝聖者》(2008)、《尊瑪尊瑪:我和她們在喜瑪拉雅的夏天》(2018)這三部以藏傳佛教僧尼為題材的人文紀錄片作為文本,析論紀錄片影聲敘事與制作倫理,藏族兒童入寺出家的文化傳承,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教育制度與特色,藏族女性生涯抉擇的自主性。希冀透過紀錄片的敘事美學,探勘紀錄片創作者以影像再現藏傳佛教寺院僧尼群像,傳遞藏族信仰文化,增益台灣社會與藏傳佛教的貼合。
The Dalai Lama, a Tibetan religious leader in exile in India, was awarded the Nobel Peace Prize in 1989. This particular honor has greatly enhanced the international visibility and influence of theDalai Lama and Tibetan Buddhism. The films and documentaries featuring the Dalai Lama and the monks of the Tibetan monasteries have been presented to the world in various languages.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Lin Li-Fang’s three humanities documentaries featuring Tibetan Buddhist monks,namely Buddha’s Sons(2005), The Returners(2008), and Tsunma, Tsunma: My Summer with the Female Monastics of the Himalaya (2018).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documentary narrative and ethics of documentary production, the cultural continuity of Tibetan children entering monastic life, the monastic education system of Tibetan Buddhism Gelugpa ¬and its features, and the initiative and empowerment process of Tibetan women's self-searching. Through analyzingthe narrative aesthetics of the documentaries, this thesis isto explore the documentary creator’s reproduction of the image of Tibetan Buddhism monks and nuns, to convey the Tibetan religious culture, and to enhance Taiwanese society’s understanding of Tibetan Buddhism. |
目次 |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藏傳佛教與台灣 1 二、影像作為文本 4 第二節文獻回顧與探討 7 一、紀錄片之相關研究 7 二、藏傳佛教與文化之相關研究 14 三、寺院教育與學制 17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方法 18 一、研究範圍 18 二、研究方法 23 第四節章節概述 23 第二章影聲敘事與音像風格 25 第一節導演的拍攝緣起與特色 25 第二節誰在說話?紀錄片的旁白與語言 34 第三節影像再現:紀錄片美學模式 41 一、參與模式 41 二、解說模式 43 三、觀察模式 46 第四節小結 48 第三章人文美學與流亡記事 51 第一節紀錄片的地景與人物分析 51 一、喜瑪拉雅山藏學文化圈 51 二、出家/在家:藏族女性的柔韌與堅強 53 三、寺院裡的赤子童顏 60 四、他鄉非故鄉,回鄉的想望 64 第二節紀錄片的政治性與倫理課題 69 第三節語言、文化、藏族流亡記事 76 第四節小結 81 第四章紀錄片影像再現藏傳佛教寺院文化 83 第一節寺院童僧(尼)文化 83 第二節安尼與童僧育成 90 第三節藏傳佛教寺院教育 98 一、寺院教育沿革 99 二、寺院教育的教學與學位 100 三、寺院教育新制 108 第四節小結 112 第五章結論 113 參考書目 121 |
ヒット数 | 351 |
作成日 | 2020.07.16 |
更新日期 | 2023.01.16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