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目連救母故事之世俗化演變 —— 以「食未入口,化成火炭」敘事圖文為對象 |
|
|
|
著者 |
廖秀芬
|
掲載誌 |
似相非相見如來:2020夏荊山國際學術研討會=Perceiving Tathagata: Xia Jing Sha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Seminar
|
出版年月日 | 2020 |
資料の種類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作者單位:南華大學文學系助理教授暨敦煌學研究中心主任。 |
注記 |
|
キーワード | 目連救母故事; 變文; 石窟壁畫; 敘事圖像; 世俗化 |
抄録 | 後世所流傳的目連救母故事,是由《佛說盂蘭盆經》所增改而來。《佛說盂蘭盆經》是西晉高僧竺法護所譯,是一部宣傳孝道思想的佛經。佛教為了弘法傳教,往往將艱深難懂的佛經,轉變成世俗大眾民眾易於接受的通俗形式內容,如韻散夾雜的講唱變文、敦煌榆林窟第19窟壁畫所見的連環畫,及上圖下文的《佛說目連救母經》。目連救母故事透過通俗的語言、文字及具體的故事畫進行敘事,因載體的差異,對於目連救母故事情節的取捨也會有所不同。在講唱時,哪些情節必須詳盡的講唱,使聽眾印象深刻;哪些情節則略而不談。以圖像呈現時,則將某些情節定格在某個特定大小的壁畫或紙張上,透過具體的畫面,讓觀看者能直接地感受到故事的渲染力。本文欲探討目連救母故事在民間以講唱、圖像的形式進行敘事,彼此之間的異同及世俗化的演變。 |
ヒット数 | 106 |
作成日 | 2020.07.23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