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images/title/Title_FulltextSearch.gif) |
|
|
|
著者 |
張蘭石
|
掲載誌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第十五屆)
|
出版年月日 | 2017.05.22 |
ページ | B161 - B172 |
出版者 |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hongshi.org.tw/index.aspx
|
出版地 | 桃園市, 臺灣 [Taoyuean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作者單位: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兼中文學系主任 |
キーワード | 自我曼陀羅模型; 宗教; 世界軸; 黑洞 |
抄録 | 作者使用窗、鏡、羅盤與黑洞這四個比喻來分析宗教的觀念與行為。在知識的微世界,「宗教」的意義常被比喻為一扇窗或一面鏡子。宗教對許多人而言像是鏡子般反射著自己已信的。這神奇的鏡子能鑒戒蒼生,能提供人們信仰、價值觀與行為的神聖獎懲;可惜僅止於此。對其他人而言,宗教像是一扇窗般揭示了不同時空、不同文化之人所存在的世界。他們能經由這些世界來看事物,且探索信仰如何形成。這使他們得以批判自己的世界並在這過程中深刻地轉變。本文提出,窗喻與鏡喻,分別可視為描述在實在論範疇上的「教義微世界」,以及實證論的「個體認知」。伊里亞德(Mircea Eliade, 1907-1986)對世界軸原型的宗教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研究揭示,所有宗教都區別聖、俗。在生活世界,聖俗領域是由禮儀或聖化活動來定義。伊里亞德世界軸的意象,如神樹、聖山、曼陀羅等,能比喻宗教的「聖化活動」中由諸多角色所形成的聖俗階層結構。本文則反向修改「世界軸」意象而提出「黑洞」來比喻在某些由號稱先知的人所領導的新宗教教團中的「個體行為」。 藉這四類比喻,本文依「宗教自我曼陀羅模型」提出了完整、體系性且鮮活的的宗教動力類型學。作者認為,當人們對「宗教」的認知大致有實在論而非實在論兩面向,兩面向大致對應於「窗」與「鏡」兩類比喻;而人們在「宗教」中的實踐有傳統宗教與新興宗教兩模式,兩模式分別對應「世界軸」與「時空黑洞」兩類比喻。無論如何,這宗教自我曼陀羅模型不是一幅準確的藍圖,只是一個分析性的直喻。 |
目次 | 一、宗教研究在諮商學的重要性 B162 二、從「自我的曼陀羅模型」到「宗教自我曼陀羅模型」 B163 三、窗外的神聖實在 B165 四、鏡中的水月道場 B165 (一)投射感受之鏡:投射感受而導致自我催眠 B167 (二)投射理念之鏡:投射理念以期開發淺能 B167 (三)如實全觀之鏡:自我觀察以達自我修養 B167 (四)藏身化煞之鏡:應付外界以期處世藏身 B167 五、世界軸的聖顯 B168 六、黑洞般的新興教團 B169 七、結語 B170 |
ヒット数 | 348 |
作成日 | 2020.07.31 |
更新日期 | 2020.07.31 |
![](jp/images/logo/bg-btn-edit.png)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