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イトマップ本館について諮問委員会お問い合わせ資料提供著作権について当サイトの内容を引用するホームページへ        

書目仏学著者データベース当サイト内
検索システム全文コレクションデジタル仏経言語レッスンリンク
 


加えサービス
書誌管理
書き出し
佛教的性格分析: 《清淨道論》六種性行之略探
著者 曾秀美
掲載誌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2014
出版年月日2014
ページ1 - 31
出版者華嚴蓮社
出版サイト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index.php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の種類專題研究論文=Research Paper
言語中文=Chinese
キーワード性行; 清淨道論; 貪行; 瞋行; 癡行; 信行; 覺行; 尋行
抄録佛陀為對治眾生種種煩惱,開示了八萬四千法門。對實踐佛法的行者而言,認識自己的性向,瞭解內心癥結所在,找到適合的修行法門,才能有效地對治煩惱,達到清淨解脫。隨緣度化眾生時,瞭解眾生無量的根性,也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本文擬依《清淨道論》,深入探究眾生的根性及其適合的修行法門。
《清淨道論》將人劃分成六種性行,分別是貪行、瞋行、癡行、信行、覺行及尋行。此六種性行是透過威儀、作業、食、見及法之現起的五個條件作出分析,讓行者藉此瞭解自己的性行,並順適其性行所適合的業處來修習定,進而透過定的修習,了悟自心。六種性行的分析對於一個初入門的行者而言,可說是非常受用的入門指引。在分析六種性行時,除了提出日常生活方式之對治法外,亦提出了相對對治之修持︰貪行者適合修持十不淨及身隨念,以對治貪愛。瞋心者應修四梵住與四色遍,對治瞋恚。痴行者適合以廣大之遍作為所緣境,並適合修頭陀行與培養正見,對治愚痴無明。信行者修六隨念,讓心不被貪、瞋、癡所繫縛,進而鎮伏五蓋,證五禪支。覺行者適合以死念、止息隨念、四界差別及食厭想,
成就大智慧。尋行者應修安般念,讓尋思散亂的心專注。
除了各別以六種性行的區別、原因、辯知方法與對治方法做出分析之外,《清淨道論》在解釋六種性行之時,亦以三善與三不善的三個對應組合分析其特質。三善與三不善的對應組合分別為信行對應貪行、覺行對應瞋行及尋行對應癡行。其中,貪、瞋、癡被喻為是引領眾生在生死大海中流轉而不得出離的三種根本煩惱,亦被稱為三毒。在對應的組合當中,雙方各有其相似的特質。透過了知其特質,行者即可依據對治之方法, 將不善法轉為善法。譬如貪行者與信行者,同樣具備有求的特質,若能夠捨棄對於不善法的所求,進而求取於善法,貪行者即可轉化為信行者。相對的,覺行者與瞋行者同樣具備迴避的特質,瞋行者若能將對於自身不喜之事物的迴避態度轉化為迴避世間有漏法及雜染法,瞋行者即可轉化為覺行者。癡行者因無法洞察所緣,故猶豫、動搖,而尋行者則以快速思惟而動搖,因此癡行者若能夠勤於思惟善法,亦能專化為尋行者。
目次前言 1
(一)研究動機 1
(二)主要文獻 2
(三)文獻回顧 2
一、性行 4
(一)「性行」的定義 4
(二)六種性行與其對應關係 4
(三)性行的因素 6
(四)性行的辨識 8
二、貪行 10
(一)「貪」的定義 10
(二)「貪」的過患 11
(三)「貪」的對治 12
三、瞋行 14
(一)「瞋」的定義 14
(二)「瞋」的過患 15
(三)「瞋」的對治 16
四、癡行 19
(一)「癡」的定義 19
(二)「癡」的過患 20
(三)「癡」的對治 21
五、信行 22
(一)「信」的定義 22
(二)「信」的優勢與過患 23
(三)「信」的增長 23
六、覺行 24
(一)「覺」的定義 24
(二)「覺」的優勢 24
(三)「覺」的修行 25
七、尋行 26
(一)「尋」的定義 26
(二)「尋」的優勢與過患 27
(三)「尋」的對治 27
結語 29
引用文獻 31
ヒット数60
作成日2021.08.16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注意:

この先は にアクセス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このデータベースが提供する全文が有料の場合は、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

修正のご指摘

下のフォームで修正していただきます。正しい情報を入れた後、下の送信ボタンを押してください。
(管理人がご意見にすぐ対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シリアル番号
621360

検索履歴
フィールドコードに関するご説明
検索条件ブラウ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