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卓瑪玉埵:度母破障》儀軌譯註及研究=The Annotation and study on Tara Overcoming Obstacles Sadhana(sGrol ma g-yul bzlog) |
|
|
|
著者 |
施又仁 (撰)=Shih, Eugene (compose)
|
出版年月日 | 2010 |
ページ | 190 |
出版者 | 國立政治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nccu.edu.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國立政治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宗教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許明銀 |
卒業年 | 98 |
キーワード | 度母=Tara; 西藏佛教=Tibetan Buddhism; 度母破障=Tara breaking barrier; 金剛乘儀式=Vajrayana ceremony; 密續=Tantras; 儀軌=Ritual |
抄録 | 佛教信仰中,儀軌是一種普遍性與多元性兼具的文本。近年來有關印藏佛教研究隨著國內學術環境及相關經典語文的學習人口增加,各種對於教義研究和譯註以及儀式觀察的論文乃至相關期刊,專書的數量與日俱增。但就成果而言,大部分作經典文本和哲學思想的學者對於儀式並興趣缺缺;同樣的從事儀式的研究學者或許不乏經典語言解讀能力,從人類學角度出發的田野調查和社會學觀點文章比比皆是,但是絕大多數是關注在儀軌的展演性和社會功能。 美國學者麥爾福‧史拜羅(Melford E. Spiro) 指出,雖然佛經的教義,讓我們質疑自己對大多數的宗教所抱持的觀念是否正確,甚至質疑對人類本性的看法是否正確,但現代研究佛教信仰和儀式的人類學家以及其他社會科學的學者,除了少數特例外,大都忽略了信仰和儀式的經典根源(即規範性的根源),而且由於前者與後者幾乎沒有相近之處,因此,鮮少有人去釐清佛教的教義疑問。(Spiro.1996:36~37) 此點殊為可惜,因為佛教乃具有深遠歷史根源的宗教,並非現在佛教徒所創立的。信仰的歷史根源(即佛經教義),有些成為信徒的信仰(或迷信);而某些部分教義,甚至是較核心的教義,則被信徒忽視或是排拒;更有一些教義則被非規範性及反規範性的信仰同化,而且使這些非規範性及反規範性的信仰也被合理化了。因此除非研究者了解宗教信仰者和規範性宗教教義層面及造成前述三種關係的動機和其認知的基礎,否則將難以真正了解宗教理念在人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Melford表示其研究嘗試要彌補經典學術研究與人類學田野調查間的差距。因為前者強調佛教的獨特性,而後者則想研究佛教置諸跨文化領域裡所呈現的多元化樣貌。這兩者各自強調之處雖然都有某程度的正確性,但分別探討時,也可能會造成誤導。
而作者使用《卓瑪玉埵:度母破障》做為研究主體,除了本法乃台灣西藏佛教信仰圈多年來在教義養成發展之外普遍舉行的儀式,儀式中包含了豐富的韻文禱詞、唱腔、法器使用、壇場布置、彩線、穀物食子、禳災祈福的法事、替身贖命儀軌等等。 |
目次 | 一、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2-3 第二節現有研究成果及相關資料評述 4-7 第三節 儀軌與儀式在大乘信仰中的詮釋 8-17
二、西藏佛教中度母的指標性 18-28 第一節 密續中度母的形相 29-35 第二節 儀軌中所描述的度母形相 36-38 第三節 度母相關儀軌,以《大寶伏藏》為例 39-43 第四節 其他文獻中的度母法類略要 44-52 第五節 〝二十一度母禮讚文及事業增補對照〞研究 53-57
三、《吉祥怙主龍樹面授「度母破障」迴遮修法儀軌‧速 現真諦妙果》譯註 第一節 本法傳承方式、與功德利益相關之史蹟、修持之行者及儀軌前行準備 58-68 第二節 正行生起本尊、供讚及獻食子 69-81 第三節 禳解堡寨 82-88 第四節 諦實力迴遮、儀軌結行 89-94
四、儀式與現代社會的對話 第一節 田野記錄 95-112 第二節 口述歷史 113-120 第三節 在不同文化中顯現的儀式目的及其轉化 121-124
五、研究價值、研究限制及結論 第一節 研究價值、研究限制及結論 125-128 第二節 參考書目 129
附錄一.《吉祥怙主龍樹面授「度母破障」迴遮修法儀軌‧速現真諦妙果》 附錄二.《甘丹北頂僧院不共供養畫冊‧承前輩正士之妙語傳授‧名為見 之奪意》 |
ヒット数 | 334 |
作成日 | 2021.10.28 |
更新日期 | 2023.01.10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