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イトマップ本館について諮問委員会お問い合わせ資料提供著作権について当サイトの内容を引用するホームページへ        

書目仏学著者データベース当サイト内
検索システム全文コレクションデジタル仏経言語レッスンリンク
 


加えサービス
書誌管理
書き出し
佛教的生命末期照顧理論與方法:平等、關懷、提升與轉化=A Buddhist Theory and Method of End of Life Care: Equality, Compassion, Enlightenment and Conversion
著者 李冠慧 (著)=Lee, Kuan-hui (au.)
出版年月日2016
ページ245
出版者國立中央大學
出版サイト https://www.ncu.edu.tw
出版地桃園市, 臺灣 [Taoyuean shih, Taiwan]
資料の種類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言語中文=Chinese
学位博士
学校國立中央大學
学部・学科名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官李瑞全
卒業年104
キーワード佛教=Buddhism; 安寧緩和醫療=palliative medical care; 生命末期照顧=end of life care; 平等=equality; 關懷=caring; 慈悲=compassion; 提升=enlightenment; 轉化=conversion; 倫理=ethic
抄録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建構佛教生命末期照顧模式進行的哲學探討,以及為生命末期病患、家屬、工作團隊與種種的生命末期照顧所衍生的倫理問題,找出佛教可依循的根本、一貫的道理和解決的方法。進而從此根本的道理、方法,衍生出的種種權宜善巧的方法用於生命末期照顧之種種面向。論文的進行分為兩大路徑,一為從佛教生命緣起觀、平等觀佛教義理中,認識佛教的教義中認為生命末期病人與照顧者應有的心態,以及在生命末期時提升生命質素的動力。二為嘗試以佛教的視角對常見生命末期照顧的倫理問題如末期病情判定、醫病關係的問題、選擇治療方式、無效醫療、以及醫療資源分配進行探討。
佛教的生命觀以十二因緣來說明無盡的生命循環,有情依過去所造作業,遇緣投胎。有情要從此無盡的輪迴苦中解脫,可藉由解脫道、菩薩道與往生淨土等修行道路來達成。就佛教的平等觀來看,生老病死,皆是緣起性空,平等一貫,生命體無須對死亡特別的排斥與害怕,因為其不過是生命歷程的重要環節,與出生是平等。醫療人員對待病患與家屬,不分貧富貴賤,應為其做平等的考量,給與適當的醫療照顧。醫療資源分配的部分,若依據佛家的利和同均的精神,屬於國家資源的醫療設施與全民健康保險的福利資源對所有的國民也應給予平等運用機會。
理想的佛教的生命末期照顧模式為1.以平等、關懷的心,以及歷程的視角看到病患的過去、現在、未來的苦,苦因,以及滅苦的方法;2.以平等的心來看待病人的每一疾病的階段;3.平等的考量每一位病人的不同階段的需求,依其需求量身打造適切的協助;4.引導的方式要適合病人的程度,並運用其相應的方法。佛教生命末期照顧生命素質提升與轉化的路徑為藉由法門的修持引發智慧力提升,得以脫離死恐懼、生死困頓,提升生命質素。在對家屬沉痛的心情,醫療團隊應給予醫療上全力的支持,並給予適當的陪伴;帶著家屬來看死亡在生命歷程的位置,以及如何幫自己與幫助病人帶出生命的出路。佛教倫理觀於生命末期照顧之無效醫療的部分則是認為應適時將佛教平等觀帶入,坦然的將死亡的過程視為一自然的生命歷程。在生命末期醫療中,常使用的臨終鎮靜,不以縮短生命為方式來減輕末期病患臨終前的痛苦,與佛教慈悲觀的觀念一致,是佛法的倫理可接受的臨終照顧方式。
善終是人人所欲的,若以佛法的觀點若要達此目標,必須平等看待生老病死,並預立醫療指示,預先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末期醫療抉擇;並在臨終階段安頓身心於相應的法門,心無罣礙並有所依止的往下一階段的生命邁進


The main goal of this study is the construction of a Buddhist end of life care model, as well as the solutions of those ethical issues with their families, work teams and all sorts of end of life care according to the fundamental teachings of Buddhism. From the fundamental truth, method of Buddhism, we try to derive a variety of methods to tackle all sort of problems of end of life care. The thesis will be divided into two paths. First, from the Buddhist conceptions of the origin of life and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we lay out the basic attitude of the patient and the caregivers, as well as the motivation of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 Second, I try to present the Buddhist perspective on ethical issues common to end of life care, such as the problem of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the choice of treatment, futile medical care, as well as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Buddhist regards life in an endless cycle, sentient creatures are regarded as re-incarnated and re-born according to karma. To be released from this endless cycle of suffering, one has to practice and follow the Way of enlightenment, the Way of Bodhisattva and reborn in the Buddhist Pure Land of Buddha. According to the Buddhist conception of equality for all, to be born-ill-old-death is equal for all. and they are equal among themselves that means we need not fear one or the other, or that death over life for they are but part of a life cycle.
The ideal Buddhist end of life care includes the following. First, patients’ suffering and causes of suffering are treated with equality and compassion and a perspective of life as a process so as to ameliorate patient’s suffering. Second, every stage of patient’s disease should be treated equally and calmly. Third, treatment needs be provided in accordance with patient’s individual and different need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isease development. Fourthly, methods of release of pain and promotion of enlightenment have to fit the different degree of patient’s perception and levels of understanding. The Buddhist way of quality of life improvement is a cultivation of enlightenment and conversion from the fear of death and suffering with an expectation of a better life cycle coming. Lastly, this paper also treats in line with Buddhist philosophy a number of end of life issues such as terminal sedation, living will, futile treatment and others.
目次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v
目錄 v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主軸與研究目的 1
一、以悲智雙運為主軸的佛教末期照顧研究 1
二、佛法的智慧如何安頓末期病患身心 2
三、佛法的智慧如何解釋末期照顧之倫理議題 3
第二節、佛學對生命倫理的意義 5
一、佛教說明的生命成長軌跡 5
二、平等慈悲運用於生命末期倫理議題之探討 7
三、本研究的重要性、創新與突破 8
第三節、文獻查證及研究成果回顧 10
一、西方哲學的平等觀 11
二、佛教的平等觀 12
三、關懷倫理學 14
四、佛教的關懷-慈悲觀 16
五、佛教於生命末期照顧與生命轉化 26
六、末期照顧醫療倫理 33
第四節、論文結構與章節安排 36
第二章 生命輪迴與解脫 38
第一節、有情投胎的因緣 38
一、凡夫的六道輪迴投胎 38
二、正性離生解脫道聖者之投胎 39
三、菩薩道修行者留惑潤生 40
第二節、凡夫之生命歷程與困境 41
一、一期生命的無常變異苦 41
二、累劫生死流轉之苦 43
第三節、脫離生命輪迴苦的可能路徑 44
一、行者修行體悟解脫 44
二、往生淨土 52
本章小結論 53
第三章 佛教平等觀之探討 55
第一節、佛教的四姓平等觀 56
一、印度的種姓制度 56
二、佛陀對種姓制度的破斥 58
三、破斥僅婆羅門種清淨 60
第二節、《阿含經》揭示之平等觀 62
一、從生命歷程觀生命的緣起-無我--平等之路徑 62
二、緣起˙性空與平等觀的關聯 64
三、平等觀之實踐路徑–自通之法的運用 71
第三節、《大般若經》揭示之平等觀 72
一、無所得之中道般若 74
二、不二中道平等 75
第四節、佛教的平等觀與西方哲學公義、平等觀之比較 82
一、西方哲學的平等觀個體之間的關係 82
二、佛教的平等觀生命體形成與關係 83
本章之小結--佛教的平等觀所帶出的生命意義 85
第四章 當代關懷理論與佛教慈悲關懷 86
第一節 當代關懷倫理理論 86
一、諾丁的關懷論理學 86
二、公義倫理和關懷倫理的差異 96
三、諾丁的關懷倫理的轉向-關懷趨向公義 102
第二節 佛教慈悲關懷理論 105
一、佛教關懷理論-慈悲觀 105
二、在佛教的慈悲觀下如何進行關懷–四攝法運用 109
三、佛教的慈悲關懷的無限性 114
四、菩提心與慈悲關聯 115
第三節 當代關懷理論與佛教慈悲關懷比較與融合 117
一、兩者主要差異 117
二、兩者之相同之處 120
三、兩者融合之可能路徑與限制 120
第五章 佛教的慈悲關懷之運用 123
第一節 菩薩以悲智雙運關懷眾生- 觀世音菩薩為例 123
一、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 123
二、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化身 130
三、觀世音菩薩的關懷特性 132
四、末期臨床病患與觀世音菩薩相應之運用模式 133
第二節 佛教病患照顧觀 134
一、看病福田第一 134
二、對病患應有的幫助 135
三、對家屬的關懷 137
第三節 與病人建立關係與靈性照顧進行路徑 141
一、與病人建立關係路徑 141
二、靈性問題分析與照顧計畫進行路徑 142
三、臨終者所常見的靈性課題 144
第四節 佛教的四攝法於臨床靈性照顧之運用—案例分享 145
一、案例一 146
二、案例二 149
三、案例三 152
本章之小結 154
第六章 佛教的末期照顧生命質素的提升與轉化 156
第一節 佛教於生命末期照顧可以的提升的生命質素面向 157
一、靈性照顧在生命末期照顧與生命質素提升之關聯 157
二、佛教末期本土化靈性照顧之靈性定義與說明 159
第二節 末期病患擺脫生死困頓佛教理論依據 164
一、從五根看生命轉化與提升 166
二、佛教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提升與轉化生命質素路徑 168
第三節 佛教於末期病患生命質素提升提供的具體法門 171
一、目前臨床常運用的法門 171
二、臨床上還能運用的法門 174
三、個案分享 176
本章之小結 180
第七章 生命末期照顧之倫理探討 182
第一節 末期病人無效醫療:延長生命的痛苦與浪費醫療資源 182
一、何謂無效醫療 183
二、常見的末期照顧之無效醫療 184
三、醫療團隊應有的作為 189
四、佛教觀點如何看待無效醫療 190
第二節 末期鎮靜及其衍生的相關倫理問題 192
一、末期鎮靜(terminal sedation) 192
二、安樂死(Euthanasia)所涉及的倫理問題 196
三、醫助自殺 197
第三節 生命末期照顧的醫療資源分配 198
一、末期照顧之倫理考量 198
二、末期疾病照顧涉及醫療資源分配 200
三、普及安寧緩和醫療照顧以回應末期病患的需要 205
本章之小結 212
第八章 結論 214
第一節 重要的研究成果與研究的限制 214
一、佛教平等觀應有的生命態度 214
二、佛教理論於安寧緩和照護的運用 215
三、用佛法視角討論安寧末期照護的倫理議題 217
第二節 我國安寧緩和醫療之發展建議 219
一、目前發展所面臨的瓶頸 219
二、加強安寧理念的教育推廣與人員訓練 222
三、醫療政策應有的調整 223
第三節 未來研究的展望 225
一、佛教平等觀與慈悲關懷觀於應用倫理議題的探討 225
二、佛教臨床照顧理論發展 226
三、佛教視角臨床倫理探討 226
參考文獻 227
一、佛教經論 227
二、中文專書 227
三、翻譯書 229
四、中文論文、期刊 230
五、碩博士論文 231
六、英文專書 231
七、英文論文、期刊 232
八、網路下載 233
ヒット数405
作成日2022.06.30
更新日期2023.01.09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注意:

この先は にアクセス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このデータベースが提供する全文が有料の場合は、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

修正のご指摘

下のフォームで修正していただきます。正しい情報を入れた後、下の送信ボタンを押してください。
(管理人がご意見にすぐ対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シリアル番号
644372

検索履歴
フィールドコードに関するご説明
検索条件ブラウ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