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從比較的觀點看念住的實修方法=Perspectives on Satipaṭṭhāna |
|
|
|
著者 |
無著比丘
;
釋心承 (譯)
;
劉雅詩
;
呂文仁
|
版 | 初版 |
出版年月日 | 2020.10.14 |
ページ | 368 |
出版者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ddc.com.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シリーズ | 法鼓文理學院譯叢 |
資料の種類 | 書籍=Book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作者為巴雷(Barre)佛學研究中心的常駐學者、法鼓文理學院阿含經研究小組的創始成員,也是漢堡大學沼田(Numata)佛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釋心承譯者曾任教於臺灣佛學院,長期研修《阿含經》 劉雅詩譯者為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教育大學講師及中文大學榮譽副研究員 呂文仁譯者於臺灣大學心理系畢業,為美國賓州州立大學雙語教育博士候選人 |
目次 | 通序 推薦序 致謝詞 前言 圖表目次
第一章 念住的面向 一、「直接之道」 二、念住的「定義」 三、念住的「重誦」 四、結語
第二章 念住 一、失卻念住 二、防護性的念住 三、念住做為守門人 四、念住和記憶 五、結語
第三章 身隨觀 一、僅見於一個版本的身隨觀 (一)隨觀身孔 (二)對治不善心念 (三)領受四禪 (四)光明想和觀相 二、見於兩個版本的身隨觀 (一)隨念呼吸 (二)姿勢和動作 三、見於所有版本的身隨觀 四、身隨觀的益處 (一)念定錨於身 (二)身念住和不執取 五、結語
第四章 身分 一、導言 二、平衡 三、感官吸引的動力 四、感官吸引力的問題 五、更高層次的喜樂 六、結語
第五章 四界 一、導言 二、無我 三、車喻 四、業和無我 五、四界和無我 六、四界和解脫者 七、結語
第六章 腐屍 一、導言 二、身體過患 三、死隨念 四、剎那論 五、識和無常 六、死亡的必然性 七、死亡天使 八、死之現前 九、結語
第七章 受隨觀 一、導言 二、身受和心受 三、俗世受和出世受 四、緣起 五、諸受的「因緣」性 六、值得推崇的受 七、諸受的本質 八、痛與病 九、諸受和正覺 十、結語
第八章 心隨觀 一、導言 二、善心和不善心 三、對治不善念 四、念頭逐漸止息 五、心的正向狀態 六、心的解脫 七、結語
第九章 法隨觀 一、僅見於一個版本的法隨觀 (一)四禪 (二)五蘊 (三)四聖諦 二、見於兩個版本中的法隨觀 (一)六入處 三、在所有版本找到的法隨觀 四、結語
第十章 諸蓋 一、導言 二、念和煩惱 三、斷除諸蓋 四、諸蓋對治法 五、諸蓋現前 六、諸蓋的出現與消失 七、結語
第十一章 諸覺支 一、導言二、諸覺支和諸蓋 三、長養諸覺支 四、覺支現前 五、療癒與諸覺支 六、念住與諸覺支 七、轉輪王 八、修習覺支 九、結語
第十二章 念住禪修 一、入出息念教導 二、十六行 三、十六行和四念住 四、修習十六行 五、一個靈活的修行方法 六、三念住 七、念住與平衡 八、念住與解脫 九、結語
第十三章 《念住經》 一、《中部》 二、《中阿含經》 三、《增一阿含經》
參考書目 索引 |
ISBN | 9789575988654 (P) |
ヒット数 | 225 |
作成日 | 2022.08.12 |
更新日期 | 2022.08.12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