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求法高僧法顯及其《佛國記》研究 ──宗教志向、文學感性與文化選擇=Quest for Dharma: Faxian and his Records of Buddhistic Kingdoms ── Religious Aspiration, Literary Aesthetics and Cultural Choices |
|
|
|
著者 |
許尤娜 =Hsue, Yu-na
|
出版年月日 | 2018 |
ページ | 248 |
出版者 | 國立中正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ccu.edu.tw/
|
出版地 | 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博士 |
学校 | 國立中正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陳俊啟 |
卒業年 | 106 |
キーワード | 許尤娜; 佛國記=The Records of Buddhistic Kingdoms Foguo Ji; 朝聖行旅書寫=pilgrimage travel writing; 佛教文學=Buddhist Literature; 文化選擇=cultural choices |
抄録 | 本論文旨在整合中、西200年法顯研究成果;於前人基礎上,深入探究法顯其人、其事、其作品之價值。先據歷史材料描繪法顯的歷史形象;後以精讀方式,梳理作品《佛國記》的宗教性、文學性與文化性。
繼第一章〈緒論〉,第二章〈釋法顯的歷史形象〉,以傳世僧傳為主軸,闡釋法顯在漢地佛教史「忘身求法」高偉形象,及「輕生殉法、創闢荒途」先驅地位。《佛國記》、《出三藏記集》、《名僧傳》及《高僧傳》,傳述建構出法顯求法之前「為法而生」形象、求法來歸後「苦行求法」與「漢地首席譯師」形象。 第三章〈《佛國記》的宗教書寫〉先梳理《佛國記》成書歷程、13種異名現象。《佛遊天竺記》入錄梁代《出三藏記集》,顯示所記以「佛事佛跡」為主題。隋代《眾經目錄》兼錄《佛遊天竺記》與《法顯傳》二種題名。唐《歷代三寶記》則懸置主語成《歷遊天竺記傳》;而《隋書.經籍志》史部雜傳類和地理類分別錄《法顯(行)傳》和《佛國記》──此為《佛國記》之題首次見錄。《佛國記》與《法顯傳》書題共映「佛陀」與「法顯」的宗教追求。本章從佛國佛事主題、引述佛經佛傳、詳載眾僧威儀法化之美三方面,例示《佛國記》的宗教書寫。 第四章論述《佛國記》的文學意涵,分行旅敘述、佛傳敘述、寫景摹物及非敘述性話語運用四個層面。《佛國記》結構完整,篇幅均衡;交叉敘述往昔佛陀行跡與東晉法顯遊跡。敘事、志人、寫景俱見匠心經營。敘事方面,以「釋迦文佛」為主體,「成道」為核心,將華麗佛典掌故濃縮於片言單句,排比於特定空間;善巧運用概述、擴述手法,宏觀遠事或微觀瞬間。寫景摹物兼顧略詳、動靜;視角、次第具嚴謹照應。其間復靈活鑲嵌「非敘述性」話語,顯示敘述者對其敘述行為高度自覺。本章意欲為《佛國記》「非後來行紀所及」評價找到內在理由。 第五章〈《佛國記》西譯研究與傳播〉,討論19世紀歐陸第一代學院漢學家,如何選擇並翻譯這部5世紀初漢僧天竺求法朝聖行記。分析200年來法、英、德譯注研究,觀察不同漢學研究者如何各擅獨特關懷洞見。本章意欲闡釋學院教授、佛教學者、乃至傳教士,如何共同為《佛國記》打開研究視閾,並啟發當今東、西方佛教研究的跨文化對話。
綜言之,本論文先據漢文史料梳理法顯生平與歸國行跡,整合法顯與長安、廬山、建康僧團之互動關係。其次精讀分析《佛國記》文本,闡發其文學意涵,為之尋找恰如其份的文學地位。最後整理歐陸200年《佛國記》西譯研究,期能拓展補充東、西方漢學、乃至佛學跨領域對話。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Chinese Monk Faxian法顯 (ca.342-423) and his pilgrimage writing The Records of Buddhistic Kingdoms (Foguo Ji《佛國記》). Departing from Chan-an (長安) in A. D. 399, Faxian swore to search and bring back from India (天竺) the authentic and complete scriptures of Buddhist monastic disciplines (Vinaya 律藏). It took Faxian 6 years to reach Central India, 6 years to abide and study Sanskrit, and then 3 years on sea-journey returning China. In A. D. 412, after several ordeals on the sea, Faxian, with Sanskrit Canons unknown to China, landed on the shore of Laosan in China (青州牢山).
Based on 4 kinds of biographies, we could construct the vivid historical images of Faxian, the subject of the travel and the author of the travelogue. The importance of Faxian and the value of his travelogue will then be discuss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ly, the religious dimensi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Buddhist Tripiṭaka (Sūtra, Vinaya, and Abhidharma) brought back by Faxian will be discussed. In addition to 40-fascicle Mahāsāṃghika (《摩訶僧祇律》) and 1-fascicle Saṃyuktapiṭaka (《雜藏》), the six-fascicle Mahāparinirvāṇa (《大般泥洹經》) have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hāyana Buddhism. Secondly, the literary dimension. The aesthetic elements of the Record of Buddhist Kingdoms will be unfolded through detailed textual analysis. Plenty of delicate arrangements, such as narrative, non-narrative, and lyrical writing, combined with terse-style in writing, contribute to the main body of this travelogue. The literary aesthetics as discussed will reveal the literary value of the work within its religious context. And it will answer why Foguo Ji has surpassed many of the later travel writings. Thirdly, the cultural dimension. This 5th-Century travelogue was received and translated into western world in the 19th-Century. Why the work attracted so much attention from different Sinologists, Buddhologists, and even Christians? This part will try to look into how the Sinologists in Europe chose and translated this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t travelogue into different western languages. The concerns and emphasis as revealed in translations of and scholarly research on this travelogue opened new horizons for Chinese scholars and initiate cultural dialogu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Buddhistic studies.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旨趣 1 第二節 研究範疇、方法與步驟 5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 7 一、中文法顯研究 7 二、域外法顯研究 16
第二章 釋法顯的歷史形象 26 前言 26 第一節 法顯事蹟的傳說與傳記:故事轉述與形象建構 28 一、《大藏經》副標題:《東晉沙門 法顯自記遊天竺事》 28 二、《出三藏記集》:〈法顯法師傳〉 30 三、《名僧傳》:「尋法出經苦節科」之〈晉道場寺法顯〉 32 四、《高僧傳》:「譯經科」之〈宋江陵辛寺釋法顯〉 33 第二節 沙彌法顯:為法而生、以寺為家 36 一、地緣與血緣:籍貫姓氏的歷史積澱 36 二、以寺為家的法緣:三歲度為沙彌 38 三、清淨為性:正欲遠塵離俗故出家入道 39 四、安住於法:獨留田中為飢賊說三世因果 40 第三節 求法法顯:誓死求律、任緣委命 42 一、邊地之慨:律藏殘缺,誓志尋求 41 二、遠涉中國:乘危履險,不懼艱阻 45 三、浮海東歸:艱難具更、命在須臾 49 四、異域之悲:同行分披,憶念漢地 51 第四節 譯經法顯:學兼三藏、志在弘通 53 一、譯經前行:深研梵文,躬自寫律 54 二、躬譯《摩訶僧祇律》:圓備漢地律藏 58 三、躬譯六卷《泥洹》:弘揚戒律、開示佛性 59 四、躬譯《雜阿毗曇心論》:推動漢地毗曇學研究 61 本章小結:創闢荒途,成為一條路 63
第三章 《佛國記》的宗教書寫 65 前言 65 第一節 《佛國記》成書因緣 66 一、法顯攜經歸國後行跡 66 二、《佛國記》成書因緣與歷程 73 三、關於《佛國記》〈跋語〉作者 77 第二節、《佛國記》異名現象 79 一、歷代十三種異名:佛教經錄與史書著錄 79 二、三種重要題名 81 第三節、《佛國記》以天竺佛國佛事為主題 84 一、環繞「佛遊天竺」主題的人、事、地、物 84 二、標幟三種「四大塔」確立佛教聖地 87 三、標明佛陀年代及佛教弘傳關鍵歷史人物 91 第四節《佛國記》引述大量佛經佛事 93 一、關涉佛傳八事的潛在佛典 94 二、摘錄佛經經題為句 95 三、抉用新式譯語 96 第五節《佛國記》詳載天竺眾僧威儀法化之美 99 一、定期佛教法會儀式 99 二、國主為導的奉佛法式 102 三、天竺眾僧威儀庠序 104 本章小結 105
第四章 《佛國記》的文學意涵 107 前言 107 第一節 《佛國記》作為漢僧法顯求法行記:行旅敘述與空間意識 108 一、《佛國記》三十國城與佛陀遊化行跡 109 二、《佛國記》中心意識與「去─返」敘述動力 112 三、《佛國記》「中心─十方」宇宙觀 114 第二節 《佛國記》作為西方聖人傳記: 以國城空間展演往昔佛事 115 一、排比典故勾勒佛傳:在空間裡並列事件局部 116 二、記言概述:以五百前身苦行為例 120 三、分鏡擴述:以成道前夕天人感應為例 122 第三節 《佛國記》作為履歷寓目的地理書寫: 寫景摹物與興情悟理 127 一、山川草木:行旅奔波中略寫自然地景 127 二、精舍池園:息跡遊覽中靜觀佛教建築 134 三、行像法會:現場轉播佛教慶典 140 第四節 《佛國記》非敘述性話語的運用 144 一、《佛國記》的說明性話語 145 二、《佛國記》的解釋性話語 146 三、《佛國記》的議論性話語 148 本章小結 152
第五章 《佛國記》西譯研究與傳播 154 前言 154 第一節、歐洲漢學與漢傳佛教研究 154 一、從傳教士漢學到學術化漢學 154 二、雷慕沙與《佛國記譯注》:漢學與漢傳佛學的綰合 158 第二節 1836年法文《佛國記譯注》的典範意義 161 一、蘭德思《佛國記譯注.導言》要點 161 二、《佛國記譯注》譯文與注解範式 165 三、對法文《佛國記譯注》的批評 169 第三節 19-20世紀《佛國記》的英譯與研究 170 一、《佛國記》第一個英譯本:萊德利據法文轉譯的《法顯的朝聖之旅》(1848) 170 二、據中文而作英譯:畢爾《法顯及宋雲行記》(1869)、翟理斯《佛國記》(1877) 173 三、最具公信力的英譯本:理雅各《佛國記:漢僧法顯天竺求法行記(A.D. 399-414)》(1886) 178 四、不帶注解的重譯本:翟理斯晚年《法顯行記:佛國記》(1923) 182 五、華人所作英譯:李榮煕《佛國記》(1957) 184 第四節 21世紀《佛國記》德譯、法譯研究 186 一、德文法顯研究專書:寧梵夫《作為宗教史料的高僧法顯傳》(2005) 186 二、《佛國記》研究新方法:德籍華裔胡海燕《東晉法顯《佛國記》研究論文集.雙語版》(2017) 192 三、新版法文譯注:戴仁《法顯 佛國記》(2013) 194 本章小結 197
第六章 結論 198 第一節 全文總結 198 第二節 本文檢討 200 第三節 未來展望 201
參考文獻 204 壹.古典文獻 204 一、佛教經典 204 二、古典文獻 206 貳.研究專書 207 一、《佛國記》宗教/史地/交通研究 207 二、《佛國記》文學研究 209 三、《佛國記》西譯傳播 211 参.期刊及專書、論文集論文 214 一、史地/交通/宗教/語言 214 二、歐洲漢學/佛國記西譯研究 214 三、法顯生平/佛國記/遊記文學理論 215 肆.學位論文 220
附錄 221 附錄一:與《佛國記》佛事相涉的佛教經典 221 (一)Max Deeg書目38 部,依出譯年代前後而列 221 (二)筆者新增書目40部,依《大正藏》經號順序列 222 附錄二:與《佛國記》語彙相涉的前賢譯師與譯著 225 附錄三:《佛國記》佛經術語譯法的承襲與改用(舉隅) 227 附錄四:法顯西行求法東歸譯經行跡、道俗互涉關係簡表 230 附錄五:《佛國記》天竺人事地物題材:地、人、物、山川、草木列表 233 (一)國城地方50種地名 233 (二)漢地西域天竺人物/人名至少76種 233 (三)山川、草木、鳥獸名稱31種 234 (四)佛教人文建築:僧伽藍精舍園林26種 235 附錄六:《佛國記》顏色光影使用情形 236 附錄七:《佛國記》在六大塔處共記佛事61件 237 附錄八:關於法顯的六種傳文 240 |
ヒット数 | 347 |
作成日 | 2022.10.05 |
更新日期 | 2023.01.09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