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釋妙煥 (著)
|
掲載誌 |
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25屆)
|
出版年月日 | 2014.09 |
ページ | 85 - 109 |
出版者 | 玄奘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hcu.edu.tw/hcu/zh-tw
|
出版地 | 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作者為淨覺僧伽大學大乘佛教思想研究所。 |
キーワード | 接足禮; 禮讚; 禮懺; 儀軌; 讚唄 |
抄録 | 本文透過現存漢譯經典,釐清「禮讚」在中印佛教史上,重要轉折點的發展與異 同。印度佛教的「禮」和「讚」,包括頂禮、讚嘆、伽陀、接「禮、合掌禮、讚偈、 禮法制度、禮讚等。聽法者的禮儀姿勢,依佛陀說法的座位高低而定,聽眾不可高於 佛陀。如佛陀「坐」「講經,聽眾佛卻「坐」一面,但如佛陀「站」「講,聽眾要卻 「「」一面。佛教繼承原有的「吠陀讚歌」,加以發展,當時「禮讚」已是日常的普 遍文化。中後期印度佛教,繼承佛陀時代的「禮和讚」思想,但也有變化,從馬鳴(約 西元 100-200 之間)著《佛所行讚》可見一斑;龍樹(約西元 150-250 之間)和世親 (約西元 320-80 之間)開始「禮」與「讚」開始正式連用。中國為「禮儀之邦」,來華僧人為了弘揚佛法,就選擇最與中國文化相契的經典, 其中不乏具有「禮」和「讚」的思想者。最早有東晉道安(312-385)及南北朝曇鸞 (476-542),隋唐智顗(537-597)和信行(540-594)等繼之,但以上皆以單一「讚」 或「懺」命名,而且有的已失傳,真正開始以「禮讚」為名者最早要算善導(613-681)。 他集著了一系列的「禮讚」儀軌,如《往生禮贊》、《般舟贊》等,皆以「禮懺儀軌」 的形式貫穿,從此「禮讚」與「禮懺」乃至「儀軌」三者融合。除此之外,善導還配 合佛教音樂之音韻聲調著《轉經行道願往生淨法事贊》,風靡一時。之後有法照 (747-821)在善導「禮讚」基礎上,以同樣方式創「五會念佛」。唐末,禮讚與禮懺基本融合。宋明清及以後,主要是天台宗諸師的大力弘揚,宋朝有知禮(960-1028)、 慈雲遵式(964-1032)、仁岳(?-1077)、志磐(1195-1274)等,明代有袾宏(1535-1615), 清代有咫觀等,他們不但著述「禮懺」儀軌,且大力弘揚。尤其是遵式,號稱「百部 懺主」,用「禮懺」為國祈福,還得到皇室的嘉獎與厚賜,加快了「禮懺儀軌」發展 的步伐。後來,志磐也撰了《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至此「禮懺儀軌功能」 也由「個人修行」轉變到「為他人祈福或超度」。明朝袾宏重訂志磐的「水陸儀軌」, 與讚唄結合,配有多種法器和唱念,流行至今,這些都是創舉。中印禮讚最大的相同點,都是為了「個人修行」。最大的異,是宋以後功能偏重 「為他人祈福超度」;其次是印度的「禮讚」轉變為中國的「禮懺儀軌」,宋明後的「儀 軌經懺」並與讚唄融合。其中「捨本逐末」的弊端,也是一個很無奈的轉變,做為當 代「教職人員」的我們,必佛清楚這種轉變,好的我們可以繼承發展,弊端我們要調 整,這些都需要我人有覺醒的意識,才能取捨「禮讚」,荷擔如來家業。 |
目次 | 一、緒論 87 (一)研究動機 87 (二)研究目的 87 (三)研究架構 88 (四)研究架構 88 二、印度佛教「禮讚」的應用及特點 89 (一)印度佛教早期「禮讚」的應用及特點 89 (二)印度佛教中後期「禮讚」的應用及特點 92 三、中國佛教「禮讚」的發展及特點 94 (一)南北朝、隋、唐「禮讚」的發展及特點 94 (二)宋、明、清及現代「禮讚」的發展及特點 97 四、中印佛教「禮讚」之異同 101 (一)中印佛教「禮讚」之異 101 (二)中印佛教「禮讚」之同 104 五、結論 107 參考書目 108
|
ヒット数 | 298 |
作成日 | 2022.10.27 |
更新日期 | 2023.09.27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