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イトマップ本館について諮問委員会お問い合わせ資料提供著作権について当サイトの内容を引用するホームページへ        

書目仏学著者データベース当サイト内
検索システム全文コレクションデジタル仏経言語レッスンリンク
 


加えサービス
書誌管理
書き出し
「見清淨」之探討-以《清淨道論》為主=A study of the“Purification of View”:based on the Visuddhimagga
著者 林維明 (撰)
ページ230
出版者國立政治大學
出版サイト https://www.nccu.edu.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の種類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言語中文=Chinese
学位修士
学校國立政治大學
学部・学科名宗教研究所
指導教官蔡耀明
卒業年100
キーワード見清淨; 清淨道論; 攝阿毘達摩義論; 究竟色法; 究竟名法
抄録當人觸對外境時,必然攝取境相,但由於所取的境相可能有局部性或片面性,致使認識未能完全掌握真相,而有以偏概全,以末為本,以是為非的見解。「見」是知見、見解的意思。「見」能引導言行。修學佛法必先建立正知正見,才能進入佛法大海中尋寶。本論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如何可得到「見清淨」?
由於中文佛學界在「見清淨」方面的研究不多。對如何依序從修習戒清淨、心清淨達到見清淨的探討,以及如何如實觀見五蘊的具體實修方法也很缺乏。而南傳佛教在這方面論述的比較具體實用,所以本研究是以《清淨道論》為文本。對其中「名相」或「義理」方面有疑惑之處,嘗試與文本對話,以便更理解經典所展現的內容。有時藉由祖師大德或現今的禪師們實修的體驗,如此可較為深化對經論的理解,確實掌握經文的要義,使得辨析議題的結果,更為具體實用。而本論文僅聚焦在五蘊的色及名(受、想、行、識)之觀照上。
論文所探討的內容共分為八章。第一章:<緒論>。陳述撰寫本論文的問題意識、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依據、研究方法與範圍;前人的研究概況與本論文的研究價值及整篇論文的組織架構;第二章:<見清淨思想的背景>。討論內觀修行的起源及三學、七清淨與十六觀智的關係;止觀的差別及觀禪者的條件。第三章:<色業處與名業處的基本理論>。主要研討二十八種色法、色法產生的原因以及色法的三種密集、六處門色法及色法轉起的次第等色業處以及心所法、心法、辨識六門心路歷程及四種名法密集等名業處。第四章:<見清淨的觀色法>。研討以簡易法、四界差別、五蘊、十二處及十八界切入觀色法的實務。第五章:<見清淨的觀名法>。探討覺知名法的方法,以及簡易、四界、五蘊、十二處及十八界觀名法的實務。第六章<見清淨的觀無我>是從無我論與緣起論兩個觀點加以討論的。第七章<見清淨的實務>是就與禪定的關聯性、如何推動解脫道及生活上的運用等三個面向加以論述的。第八章<結論與省思>是總結本論文所探討的內容,並提出後續可再進行的研究方向建議。
研讀經論必須不離開經論本義,進行經論的詮釋及實踐佛法。佛法本來就是與生命相結合的。讓佛法浸潤身心、轉化及淨化生命,這是本論文的真正目的。

With our five physical sense organs, including the faculties of eye, ear, nose, tongue and body, we experience the external world of visible form, sound, odour, taste, and tangible objects, which represent, rather than the whole world, only some facets of the world. In other words, what we experience, physically or mentally, is just partially true. To fully realize and practice the ultimate truth, the study of Purification of View (ditthivisuddhi) is undoubtedly a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research, based on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visuddhimagga) written by Bhadantacariya Buddhaghosa in the fifth century, investigates the text of Purification of View and focuses on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ultimate materiality and mentality in the hope of grasping an in-depth insight into the Buddha’s teaching and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Nirvana. The five aggregates include materiality, viz. the aggregate of matter (rupakkhandha), and mentality, namely, the aggregates of sensation (vedanakkhandha), perception (sabbakkhandha), volitional activities (savkharakkhandha), and consciousness (vibbanakkhandha). There are eight chapters in the thesis: the introducti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on Purification of View, the basic theory of matter formation (rupakammatthana) and mental formation (namakammatthana), knowing and seeing of materiality, mentality, and no-self (anatta), the practice of Purification of View, and the conclusion. The aim of this thesis, above all, is to examines the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Purification of View. This insightful knowledge is directly experienced by a practitioner manifests itself in the ultimate materiality and mentality, where there is no being or self to claim its own existence.
目次感言 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次 v
圖表目次 ix
凡例與縮寫語 xi
第一章 緒 論 1
前言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研究動機與目的 2
一、問題意識與研究動機 2
二、研究目的 5
第二節 文獻依據、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6
一、文獻依據 6
二、研究方法 8
三、研究範圍 8
第三節 前人的研究概況與本文的研究價值 10
一、前人的研究概況 10
(一)中文出版品的學術回顧 10
(二)英文出版品的學術回顧 12
(三)日文出版品的學術回顧 14
(四)概括性的評語 14
二、本論文的研究價值 14
第四節 論文章節安排 15
第五節 本章結論 17
第二章 「見清淨」思想的背景 18
第一節 內觀修行的起源及三學、七清淨及十六觀智之關係 18
第二節 止、觀的差別 21
一、七清淨與止、觀禪修關係 22
二、由八正道透視止觀禪修的運作 24
三、「奢摩他」與「毗婆舍那」的異同 33
第三節 觀禪者的條件 36
一、止行者 37
二、純觀行者 38
第四節 本章結論 39
第三章 色業處與名業處的基本理論 41
第一節 色業處的基本理論 41
一、二十八種色法 43
(一)十八種完成色 44
(二)十種不完成色 47
二、色法產生的原因 51
(一) 業生色 51
(二) 心生色 52
(三) 時節生色 53
(四) 食生色 54
三、色法的三種密集 55
(一) 相續密集 55
(二) 組合密集 56
(三) 作用密集 56
四、六處門色法 56
五、色法轉起的次第 57
第二節 名業處的基本理論 59
一、心所法 59
(一)邪見 61
(二)念(sati) 63
(三)「善心」所包括的名法 66
二、心法 66
(一)五十四種欲界心 68
(二)十五種色界心 73
(三)十二種無色界心 74
(四)八種出世間心: 74
(五)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 75
(六)八十九心及其作用 75
三、如何辨識六門心路過程? 77
(一)五門心路過程 78
(二)意門心路過程 81
四、打破名聚的四種密集 86
(一)相續密集 86
(二)組合密集 86
(三)作用密集 87
(四)所緣密集 87
第三節 本章結論 87
第四章 「見清淨」之觀色法 93
第一節 簡易的觀色法 93
第二節 四界差別觀色法 94
一、簡略的四界差別觀色法 94
二、詳盡的四界差別觀色法 96
第三節 五蘊觀色法 98
一、一種色法 98
二、二種色法 99
三、三種色法 101
四、四種色法 102
五、五種色法 102
第四節 十二處觀色法 103
第五節 十八界觀色法 105
第六節 本章結論 106
第五章 「見清淨」之觀名法 108
第一節 覺知名法的方法 109
第二節 簡易觀名法 109
第三節 四界差別的觀名法 112
一、簡易法的四界差別觀名法 112
二、詳盡法的四界差別觀名法 118
第四節 五蘊觀名法 120
一、「想」法的觀照 120
二、「行」法的觀照 121
(一) 如何辨識「意門善速行心路過程」? 122
(二) 如何辨識「五門善速行心路過程」? 125
第五節 十二處觀名法 127
一、如何辨識善名法? 128
二、十結概說 129
三、辨識「概念」為所緣的不善名法的修持 133
四、辨識「究竟法」為所緣的不善名法的修持 135
五、辨識所緣「六境」為不善名法的修持 138
第六節 十八界觀名法 140
第七節 綜合討論 141
第八節 本章結論 144
第六章 「見清淨」之觀無我 147
第一節 無我論 147
一、確定只有名、色而無有情 148
二、從「絕對」與「相對」角度詮釋「無我」與「自我」觀念 149
三、滅除「自我」的幻象 150
四、那個才是真正的自我? 151
第二節 緣起論 152
一、世間的緣起流轉觀 153
二、出世間的緣起還滅觀 160
第三節 本章結論 161
第七章 「見清淨」的實務 162
第一節 見清淨與禪定的關聯性 162
一、禪定的說明 163
二、「見清淨」與「禪定」的關聯性 166
第二節 如何推動解脫道? 170
一、各論典所述修習位次 170
二、《清淨道論》所教導的解脫實修方法 176
(一) 「七清淨」的修學綱要 176
(二) 佛教倫理解脫學 178
第三節 生活上的運用 181
一、日常生活中修觀的培育 182
(一)敬業 182
(二)走路 182
(三) 不生氣 184
(四) 用餐 184
(五) 活在當下 185
(六) 養成正念的習慣 185
二、離二見,住於正道中 186
第四節 本章結論 188
第八章 結論與未來展望 189
參考書目 191
ヒット数52
作成日2023.05.29
更新日期2023.05.29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注意:

この先は にアクセス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このデータベースが提供する全文が有料の場合は、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

修正のご指摘

下のフォームで修正していただきます。正しい情報を入れた後、下の送信ボタンを押してください。
(管理人がご意見にすぐ対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シリアル番号
671803

検索履歴
フィールドコードに関するご説明
検索条件ブラウ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