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著者 |
辜琮瑜 (撰)
|
出版年月日 | 2002 |
ページ | 318 |
出版者 | 中國文化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pccu.edu.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博士 |
学校 | 中國文化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哲學系 |
指導教官 | 李志夫 |
卒業年 | 90 |
キーワード | 融攝與繼承; 臨濟與曹洞; 漢傳佛教; 原始佛教; 禪修; 開悟與悟境; 見性與成佛; 大乘三系; 人間淨土; 佛教現代化; 圓融與次第 |
抄録 | 禪學系統在目前佛學研究領域中,雖亦曾出現許多重要研究論文,然由於偏重理論與觀念的討論,較忽略講究實證之禪學系統亦應被討論之實踐內涵。即便論及實修法門,亦少就具體方法與效果進行檢證或分析。 而宗教師、禪修指導者對於禪學系統,又多少偏於實證修證立場,強調禪宗不立文字之傳統,對禪學理論、經教研究較少著墨。此為或重理論、或重實踐之禪門領域所可能出現之缺失。 此外,於論及中國禪宗之相關議題中,多強調禪宗主要提煉自中國傳統文化,或來自與中國儒、道二家之交涉,故而在這一研究中國禪宗之範疇中,較少論述與印度佛教傳統之關涉。 針對上述問題,兼之以考察目前台灣佛教界影響較重大之禪門人物,可發現開創法鼓山禪修實踐體系之聖嚴法師,於修行系統上,已粗具當代重要禪師之範型規模;而其學術背景及主要關懷,為建構完整之佛學系統,而兼重理論與實踐,對前述問題似可回應,故本文乃以釋聖嚴之禪學思想為對象,期考察當代禪學發展之另一可能方向。 研究方法,主要乃透過其禪修指導活動之實質運作狀態與操作過程,予以分析、解構;而其著作,亦採取重新解構之方法,以主題式分析其論著,再逐一針對重要問題建構,以見其思想梗概與體系化之可能性論究。研究範圍主要專力於其禪修指導暨禪學之相關著作,另及於其多部重要學術研究成果;旁及相關禪學研究暨對法師思想之評析文獻。 本文主要核心論點,乃透過對釋聖嚴之思想背景考察,理解其禪學思想建構之基礎,包括原始佛教之基本義理的承繼、禪觀法門之參酌;對大乘三系如來藏、中觀與唯識之承繼與融攝;乃至於漢傳佛教中對天台、華嚴、禪與明末佛教會通思想之綜攝,而可發現其思想之務求對佛教理論之全面回應與吸收。 至於其禪學思想中,無論觀念之建立或實修法門之建構,雖從法脈師承知其為中國禪宗之臨濟、曹洞系統,然其所吸納者,由於涵蓋前述諸多佛教義理系統,故其禪法亦具較中國禪法更多元與豐富的面貌。 除上述之綜合性融攝外,釋聖嚴禪學思想之另一重要特色,在於其雖強調全面性的吸收與融攝,然並非以所謂圓融式的吸收方式承繼佛教思想,而是採取其所強調之次第方法而吸納。故其無論思想或實修系統,皆為各個理論系統與修行系統安立不同之次第,而強調進階與歷程。然其既以中國禪宗之般若空慧為依,自亦須處理禪宗重要課題--頓、漸之別,而從其處理方式與重點,亦可見其禪法之特色。 此外,由於重視實修,也建立禪修指導門庭,甚至擴其禪法於歐美各地,故其禪修操作亦為重要特色,乃至於許多禪修中的重要問題與疑義,亦須提出現代語言之討論與解決,如開悟、悟境、成佛、見性等問題,故本文亦透過其對此類問題之內涵予以探究。 而其禪學思想之運用上,主要在於所謂「人間淨土」之建立,其現代化、生活化之企圖,亦為理解其思想之重要側面。 透過上述不同之面向,期對釋聖嚴之禪學思想有多方面之考察,一方面理解禪法於當代之不同開展出路,一方面亦希望體察當代佛教發展之社會意義與價值。
|
ヒット数 | 11 |
作成日 | 2023.05.29 |
更新日期 | 2023.05.29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