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イトマップ本館について諮問委員会お問い合わせ資料提供著作権について当サイトの内容を引用するホームページへ        

書目仏学著者データベース当サイト内
検索システム全文コレクションデジタル仏経言語レッスンリンク
 


加えサービス
書誌管理
書き出し
六朝僧侶詩研究(下);南朝詩歌與佛教關係之研究
著者 羅文玲 (著)
初版
出版年月日2009.03
ページ176
出版者花木蘭文化
出版サイト https://www.huamulan.tw/
出版地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シリーズ法藏知津‧初編
付属シリーズ中國佛教研究集成
シリーズナンバー28
資料の種類書籍=Book
言語中文=Chinese
ノート羅文玲,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文學博士,目前執教於明道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要研究領域為佛教與文學之關係,著有《六朝僧侶詩研究》,晚近則專注唐代文學與宗教關係之研究,曾發表〈宗教與詩歌――李商隱詩歌中的佛教色彩〉、〈王維詩歌中的佛教色彩〉等論文多篇。
キーワード詩歌; 詩評; 六朝文學
抄録本論文題目為「六朝僧侶詩研究」,一共分為八章來討論,筆者試著從中國與印度文化交流史的層面,以及就中國傳統詩歌發展的過程來觀察僧侶詩的特色;再者就東晉以後出現僧侶詩這種現象,從僧侶詩本身的結構與語言特色,並結合文化與藝術層面的探討,藉以忠實的呈現佛教僧侶詩的原始風貌。自兩晉以後一直到南北朝時期,是佛教流傳中國且逐漸中國化的時期,此時在文壇上,佛教的教義與信仰漸漸被文士所接受,文人與僧侶往來的情況非常普遍。論文中討論的是六朝僧侶與文士往來的情況,以及僧侶作詩的情況,同時談到六朝僧侶作家的情形,筆者分成四個斷代-東晉、南朝、北朝以及隋代,以表格方式將各斷代的詩僧及其作品作呈現出來,藉以勾勒出僧詩的全貌。論文中從文學史以及文化交流史的角度,來看兩種異質的文化交流的情況與結果。佛教源自印度,東漢時期自西域傳入中國,隨著外來的僧侶將佛經傳譯的過程,對中國的傳統思想以及文學造成很大的影響。就六朝僧詩而言,其作品中有幾點影響── 1、外來譯語運用 2、詩歌形式上的創新 3、詩歌內容的拓展 4、修辭技巧及表現手法上的創新這些特色與過去傳統詩歌迥然不同,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到佛典傳譯的影響,當然也和六朝時期佛教的弘傳很普遍有關。

《南朝詩歌與佛教關係之研究》 本論文的研究,分上下兩編。 上編著重於南朝佛經翻譯的概況,以及文人涉入佛理的因緣。這部分的論述依據兩項原則:一是掌握譯經事業的重心問題,並且以重要譯經師為綱;二是時代先後為次序,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佛教史的角度,來探討文人和佛教以及僧侶的情況。 第二章,「南朝文人以及君王與佛教的結緣」。此章主要是敘述南朝的佛教興盛,主要歸於南朝君王不遺餘力地倡佛教,由於這重因素,社會自然也會形成崇佛的風氣,這是南朝佛教隆盛的契機。由於佛教的興盛,文人亦普遍地接受佛法的熏陶。這一時期,文人在研習佛教教義的同時,亦禮佛、講經,並參與佛教的實踐躬行,如是,表現宗教生活及宣說佛理的詩作自然也會增加。 第三章,「兩晉至南朝佛經翻譯概況」。這一部份是以時代先後為骨幹,交織以重要經師,提綱挈領點明重要譯經師的特色及成就,並勾勒出各時代的譯經風貌,藉以呈現兩晉南朝佛典翻譯的概況。 第四章,「佛經弘傳與聲律說」。聲律說的提出,對於中國的韻文,有相當大的影響,尤其對近體格律詩影響更深。更細究之,聲律說的產生,與佛教「梵唄」和「轉讀」,有著密切的關係,此章側重於探討佛教傳入對聲律說的影響。下編的部份共分三章來敘述。 第五章,「南朝詩歌中所見佛典用語」。主要是由丁福保編纂《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以及唐朝道宣編《廣弘明集》中,選錄出與佛理相關的作品,分成二大類。一、僧侶作品:(一)純綷闡述佛理。(二)詠物、詠山水,兼述佛理者。二、文人作品:(一)主題純綷闡述佛理。(二)主題與佛寺、僧人有關,兼論佛理者。把這二大項原則訂出之後,再把相關的作品歸入,並且整理成四個附錄,如是就可以清楚地掌握南朝詩歌和佛教的關係。這是第五章探討的重心。 第六章,「漢魏偈頌與南朝的關係」。此章是以明治三十八年藏經院校訂訓點本的《大藏經》為主,就其中南朝所翻譯佛經的偈頌內容,作概略的歸納,分成說理、告誡、敘事、讚嘆,四部份來說明。並且就佛經偈頌與南朝詩之中的修辭技巧與詩歌用語等,作簡單的比較,藉此可以進一步認識佛教詩歌的關係。 第七章,「結論」。藉由上、下編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南朝時期,君王不遺餘力提倡佛教,而且佛經翻譯事業也漸漸趨於完備,再加上文人和僧侶往來也相當密切,種種的因素配合之中,表現於詩歌創作的領域,自然會運用佛典與佛經的道理,這無疑是為中國文學注入一股新的生命力,不但豐富了詩歌的用語,也拓展詩歌的表現手法,思想內容上也增添許多題材。研究佛教與中國文學的關係,可以加深我們對中國文化以及歷史發展的瞭解,也可以對歷來中國文學史闕而不論的部分,有所補充,這也是本論文對學術上的些許貢獻。
目次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寫作緣起 1
第二節 題目的定義 ── 關於「六朝」以及「僧侶詩」的定義 6
第三節 本論文主要參考資料 10
一、註解與賞析僧侶的作品 10
二、今人研究六朝僧詩的概況 12
三、記載六朝僧詩的原始資料 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目的 16
第二章 六朝的社會與佛教的弘傳 19
第一節 世亂時微的社會 20
一、三國的哀歌 21
二、兩晉的板蕩 22
三、南朝的動亂 25
第二節 佛教與玄學的融合 26
一、玄風的暢行 28
二、佛玄思想的交融 29
第三節 般若思想的流行與格義佛教 31
一、般若思想的流行 31
(一)般若經典的譯出 32
(二)兩晉時《般若經》的翻譯 33
二、格義佛教的發展 34
第三章 六朝僧侶與詩歌的結緣 37
第一節 僧詩創作的濫觴 37
一、僧侶作詩現象的開端 38
二、僧侶詩作的原始風貌 41
第二節 佛教與詩歌的會通 43
第三節 六朝的僧侶作家 46
一、東晉的僧侶作家 47
二、南朝的僧侶作家 50
三、北朝的僧侶作家 54
四、隋代的僧侶作家 55
第四章 六朝主要僧侶作家研究 59
第一節 六朝僧侶與文士的往來 60
一、名士與高僧交往的契機 61
二、支遁的風采 64
三、慧遠大師的懿行 66
第二節 傅大士的傳奇色彩及其詩歌 67
一、傅大士的生平 67
二、傅大士的詩作 71
第三節 菩提達摩及其詩歌 87
第四節 寶誌的生平與詩作 92
一、寶誌的生平 92
二、寶誌的詩作 93
第五章 六朝僧侶詩的類別分析 101
第一節 玄言詩與「微言盡意」 101
一、玄言詩內容的界定 103
二、內容分析 104
(一)贈答詩 104
(二)闡述佛理並夾雜玄言 107
第二節 靜觀萬物皆自得 ── 論六朝僧侶與山水詩 112
一、僧侶與山水詩的創作 112
第三節 僧侶與宮體豔詩的創作 118
一、僧侶的豔情詩創作 121
二、豔情詩創作與佛教傳入的關係 124
(一)佛經中的豔情描寫 124
(二)《維摩詰經》中亦僧亦俗的表現 126
(三)六朝時重視威儀容貌的社會風氣 128
第四節 吟詠佛理的詩作 130
一、佛理詩興起的背景 131
二、佛理詩的類別 133
(一)純粹闡釋佛理 133
(二)讚揚佛德之作 139
(三)藉詠物以抒情通理 140
第六章 僧侶詩歌的意象及思想表現 143
第一節 僧侶詩中與佛教有關的意象 144
一、佛教的人物意象 145
(一)與「佛」「菩薩」有關的佛教人物語彙 146
(二)與天界人物有關的語彙 147
(三)「維摩」的人物意象 148
二、與佛教的建築或地方有關的意象 149
三、與佛教的教理有關的意象 151
(一)以「心」為本體者 151
(二)以「法」為本體 152
四、關於「空」的語彙及其意象 153
第二節 僧詩中的與自然有關的意象 155
一、「浮漚」的意象 155
二、以「塵」為首的意象,來比喻紅塵俗世的紛擾 157
三、與「蓮」有關的佛教意象 158
四、僧詩中其它與佛教有關的語彙 159
第三節 六朝僧侶詩中的其它意象 160
第四節 六朝僧詩的思想表現 166
一、「苦諦」思想的呈現 167
二、慈悲思想的表現 168
三、「空」與「諸行無常」思想的表現 170
四、因果思想 172
五、宗教生活的體驗與宗教關懷 174
第七章 六朝僧侶詩的價值與影響 177
第一節 六朝僧詩的語言特色 177
一、由縱的方面來看,佛教的語詞融入漢語是
源遠流長 181
二、從文學的橫面來觀,佛教詞語融入漢語的層面廣 185
第二節 六朝僧詩與中國詩歌形式的會通 187
一、漢譯佛典中的偈頌 188
二、頌的特殊形式及其與詩歌的關係 191
第三節 佛典的修辭技巧與表現手法 194
一、「譬喻」 195
二、誇飾的運用 ·203
三、高度的想像與神通變化 205
第八章 結論 207
附錄
附錄一 佛教與謝靈運的山水詩 215
附錄二 《世說新語》中關於僧侶的記載 219
附錄三 六朝僧詩一覽表 227
附錄四 六朝僧詩的體裁 269
附錄五 《高僧傳》中所記載六朝僧侶的外學修養 279
參考書目 285
ISBN9789866528552 (精裝)
ヒット数39
作成日2023.07.11
更新日期2023.07.12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注意:

この先は にアクセス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このデータベースが提供する全文が有料の場合は、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

修正のご指摘

下のフォームで修正していただきます。正しい情報を入れた後、下の送信ボタンを押してください。
(管理人がご意見にすぐ対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シリアル番号
675527

検索履歴
フィールドコードに関するご説明
検索条件ブラウ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