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イトマップ本館について諮問委員会お問い合わせ資料提供著作権について当サイトの内容を引用するホームページへ        

書目仏学著者データベース当サイト内
検索システム全文コレクションデジタル仏経言語レッスンリンク
 


加えサービス
書誌管理
書き出し
梁啟超思想之演進與轉變; 熊十力《新唯識論》研究: 以《新唯識論》所引發儒佛之爭為進路的探討
著者 王心美 (著) ; 林世榮 (著)
初版
出版年月日2009.03
ページ248
出版者花木蘭文化
出版サイト https://www.huamulan.tw/
出版地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シリーズ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三編
シリーズナンバー26
資料の種類書籍=Book
言語中文=Chinese
ノート王心美,生於台灣嘉義,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現任職新竹縣大華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講授中國近代史、台灣史,著有《梁啟超思想之演進與轉變》。

林世榮,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現為龍華科大通識中心副教授。著有《熊十力《新唯識論》研究》、《熊十力春秋外王學研究》、《熊十力與「體用不二」論》,及單篇論文〈朱熹《周易本義》發微〉、〈程朱「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說研究〉、〈李光地《周易折中》微〉、〈李光地《周易折中》屯六二「乘馬班如,匪寇婚媾」研究〉等十數篇。
キーワード梁啟超; 熊十力; 學術思想; 現代哲學; 唯識
抄録梁啟超思想之演進與轉變:
梁啟超生歷清朝末年過渡到民國初年的求變轉型時代。其思想上的屢變屢遷,與清末民初時局的雲變波折互為相應;而其前瞻先驗,透過他聲情激越的文字,導向了新中國加快形塑與發展。是故,梁氏個人思想上的演進轉變實為中國近代歷史轉化過程的投射縮影。基於此一旨趣,本文乃探討梁氏思想上屢變屢遷的契機造因與畢生憂念之所在,意欲透過對梁氏個人思想轉折的了解,順勢將中國近代的變遷具體而微的呈現出來。全文凡分六章,其要點如后:
第一章,緒論。旨在分析梁氏身處的時代背景,明其環境之特質與殊異,並說明前人研究的方向與成果,以及筆者所著重的方向,以導入本文主題。
第二章,傳統中尋求變革理念(1890 〜 1898)。闡明梁氏早期主要在其師康有為「三世之義」的啟示影響下,衍化出求變革、興民權的理念。第一節,言梁氏早年學知目標,與傳統士子並無二致。第二節,說明梁氏入學康門,思想重新大為開啟,獲得「三世之義」為求變的基礎理論。第三節,申述梁氏主持時務學堂時期,仍在其師思想籠罩下,倡興民權與種族革命。
第三章,西方思想的涵泳與影響(1899 〜 1917)。梁氏流亡日本後,廣泛的接受西方思想,西哲的思想㈻說變成他言論上新的依據,西方富強的極則:民權、自由、進化觀念成為其絕對的信仰。本章旨在探討梁氏思想上的變化,並究明其內在底蘊。第一節,研究梁氏言論轉變的由來。第二節,分析梁氏流亡日本前期盛倡的激進革命的政治主張。第三節,先探究梁氏流亡日本後期言論轉趨保守的原因,再述及此時期其緩進改良的政治主張。
第四章,歐遊後的思想轉折(1918 〜 1929)。闡述梁氏歐遊後思想上的轉變與新論。第一節,申述梁氏民國政治作為的失意,導致了歐遊之行。第二節,闡明梁氏反對歐洲過度發展物質文明與信賴科學萬能的辯解。第三節,探討梁氏對於社會主義的態度與駁斥馬克斯主義的理由、論證。
第五章,傳統文化的重新體認。旨在闡明梁氏的儒家唯心意識,至「五四」時期,在全面反傳統運動中,強化轉為護衛傳統文化的過程。第一節,先由反孔疑古與再創世界新文明說起,以引入本章。第二節,闡述梁氏整理國故的成果。第三節,說明梁氏對於儒家倫理文化的重新肯定與推引。
第六章,結論。綜合前述各章論點,並將筆者之觀點予以申論,以結本文。


熊十力《新唯識論》研究: 以《新唯識論》所引發儒佛之爭為進路的探討:
熊十力由佛返儒,平章華梵,其《新唯識論》乃融儒佛而折衷於《易》之作,對佛學儒學可謂皆作了一終極意義之探究,從而挺立出道德主體性,在近代思想史上實有重大意義。而由此所引發之儒佛論爭,無疑地豐富思想界甚多,且使宋明以來即已存在之儒佛問題,有一新的接觸與溝通。本文即欲由此一進路以探討儒佛兩家是否有融通之道,從而彰顯出《新唯識論》之理論得失及其時代意義。
第一章導論,略述寫作緣由與全文之大概,以利爾後各章之順遂開展。第二章論熊氏對佛學理論之反省,因覺其不足,故由佛家入又由佛家出,而終歸於儒。第三章論《新唯識論》之理論建構,以明熊氏即破即立,其翕闢成變,即用識體之「體用不二」論是如何展開的。第四章論佛學界對熊氏之反駁,藉此不只可從反面看熊氏,更可見雙方之著重點所在。第五章結論,綜合前面所論,歸為幾點結論,就其大端再略加評述。
經由以上之探討,從而得知儒佛兩家難以溝通(至少在熊氏當時是如此);唯識理論未為圓融;《新唯識論》誠然有其創見,而其論證則嫌簡略;而其時代意義,無疑地乃熊氏以全幅真精神,再次挺立了道德主體性,並為當代新儒家奠立了一典範。
目次梁啟超思想之演進與轉變: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傳統中尋求變革理念(1890~1898) 5
第一節 早年私塾教育 ── 帖括訓詁詞章 5
第二節 萬木草堂時代 ── 三世之義的啟示 6
第三節 時務時代 ── 「醉心民權」「種族革命」 11
第三章 西方思想的涵泳與影響(1899~1917) 19
第一節 言論轉變的由來 19
第二節 流亡日本前期 ── 盛倡革命破壞 22
一、民權自由 22
二、破壞主義 26
三、新民學說 28
第三節 流亡日本後期 ── 禮贊緩進改良 32
一、國權思想 38
二、君主立憲 41
三、開明專制 42
第四章 歐遊後的思想轉折(1918~1929) 45
第一節 民國政治生涯的失意 45
一、由虛君共和到民主共和 45
二、組織政黨 48
三、兩度從政 ── 聯袁携段的失敗 50
第二節 歐洲物質文明破產與科學非萬能說 ── 揭開科學與玄學論戰的序幕 55
第三節 從反對馬克斯主義到發展中國實業 60
第五章 傳統文化的重新體認 71
第一節 引論 ── 由反孔疑古與再創世界新文明說起 71
第二節 國故的整理 78
第三節 儒家倫理文化的再肯定 81
第六章 結論 85
徵引及參考書目 89
附錄 95
附錄一:試論班昭《女誡》的女性倫理觀 95
附錄二:《大同書》中的性別烏托邦 107

熊十力《新唯識論》研究: 以《新唯識論》所引發儒佛之爭為進路的探討: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寫作方法及其展開 5
第三節 研究資料說明 7
第二章 熊氏對佛學理論之反省 9
第一節 對佛學整體之反省 10
第二節 對空宗之反省 14
第三節 對有宗之反省 21
一、對「三性」說之檢討 23
二、對「唯識」義之檢討 26
(一)執識為實之失 27
(二)種子、現行為二之失 31
(三)種子、眞如同為本體之失 35
(四)眞如無為無作之失 39
第三章 《新唯識論》之理論建構 41
第一節 「唯識」釋義 ── 熊氏義下之「唯識」 41
第二節 理論內容 44
一、肯定本體,體必成用 45
二、用分翕闢,翕闢成變 48
三、即用識體,即用即體 52
四、承體大用,即體即用 56
五、歸本體證,默然冥會 60
第四章 佛學界對熊氏之反駁 67
第一節 論戰經過 67
第二節 「唯識系」立場之反駁 ── 劉定權《破論》 70
一、熊氏誤解「唯識」之處 71
二、熊氏「本體論」之誤 72
三、熊氏「翕闢論」之誤 75
四、熊氏「能習分」之誤 77
第三節 「眞常系」立場之反駁 ── 太虛〈略評〉〈再評〉二文 78
一、熊氏為一「新賢首學」 79
二、《新論》襲名未當 81
三、計護法「能習掍」之失 84
第四節 「般若系」立場之反駁 ── 印順〈評論〉 87
一、儒佛之辯 88
二、空有之辯 94
三、體用性相之辯 97
四、心物之辯 99
五、體證之辯 101
第五章 結 論 103
第一節 儒佛兩家難以溝通 104
第二節 唯識理論未為圓融 108
第三節 《新論》理論之得失 111
第四節 《新論》之價值與影響 114
參考資料 119
ISBN9789866528965 (精裝)
ヒット数89
作成日2023.07.11
更新日期2023.07.12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注意:

この先は にアクセス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このデータベースが提供する全文が有料の場合は、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

修正のご指摘

下のフォームで修正していただきます。正しい情報を入れた後、下の送信ボタンを押してください。
(管理人がご意見にすぐ対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シリアル番号
675645

検索履歴
フィールドコードに関するご説明
検索条件ブラウ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