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黃琛傑 (著)
|
版 | 初版 |
出版年月日 | 2013.03 |
ページ | 160 |
出版者 | 花木蘭文化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huamulan.tw/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シリーズ | 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十六編 |
シリーズナンバー | 21 |
資料の種類 | 書籍=Book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黃琛傑,臺灣宜蘭人。國立臺北工專五年制電機工程科畢業,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碩士、博士,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榮譽會員。曾任中國技術學院與致理技術學院兼任講師。研究方向以漢傳佛教為主,碩士論文為《永明延壽思想中的禪與淨》,並已發表數篇有關《楞嚴經》的研究論文:〈有關《楞嚴經》研究的一個反省〉2008 年,〈《楞嚴經》詮釋史上的一個問題〉2009 年,〈論交光真鑑對於《楞嚴經》「八還辨見」說的看法〉2011 年,〈試析交光 真鑑對於《楞嚴經會解》中「破妄見」之說的批評〉2011 年。 |
キーワード | 密教部; 研究考訂 |
抄録 | 晚明時期,為中國《楞嚴經》詮釋史上注疏數量最多的時期,同時,也是紛爭最為劇烈的時期。掀起這場紛爭的關鍵性人物,便是明萬曆年間的交光真鑑法師。真鑑因為不滿當時已流行二百餘年,由元代天如惟則會集唐、宋九家注疏而成的《楞嚴經會解》的詮釋,而另行撰作了《楞嚴經正脉疏》。其中最大的衝突點,便在於真鑑所獨創的「十番顯見」的新詮釋。由這項詮釋上的衝突所引起的法義上的激烈爭論,自真鑑提出後,綿延至民國時期而未止。 關於這場詮釋衝突,目前學界的研究成果,僅止於認識到其足為考察晚明時期佛教思想史的新視角,至於具體的議題以及所牽涉到的宗派,則尚未有人進行深入的探究。本論文之作,正是銜接了目前學界的研究成果,而予以推進深入,具體地聚焦到探究這場詮釋衝突的引爆者 —— 交光真鑑,由其所自述之「大異舊說」的「判科」與「釋義」兩大方面,來詳加考察其所獨創的「十番顯見」之新詮釋,抉發出其新說之精義所在,並藉由兼論與其所極為抨擊的《楞嚴經會解》的比較,來釐清真鑑新說的不同之處。 研究結果顯示,在「判科」方面,真鑑所提出的「十番顯見」的科判,相較於唐、宋注疏中的科判,或是《會解》中的「隱結構」,都顯得更為扼要清晰,並且突出了其「顯見」的主題。而對於「十番顯見」在其整體經文詮釋中的定位,除了以科判的方式來呈現外,更深入全經的義理結構,分別由「宗趣通別」與「入道方便」的角度來多方定位,可說是以多重結構的定位來豐富「十番顯見」的意涵。而其所以會有如此的研究成果,關鍵是在於其在方法學上的 轉向與建立。由《會解》會集諸家之說並附以己意的詮釋方式,轉為有意識地將前人原本作為一般方法論的科判,提升為特殊方法論,並建立了有關科判的方法學。然而,這樣的作法,固然能得出超越前人的創見,卻也不免有結構優先於主體,以及共時性優先於貫時性的疑慮產生,關於這部分,本論文也嘗試提出反省。 在「釋意」方面,本論文指出,真鑑在有關「十番顯見」的詮釋進路上,一改《會解》以破妄為主的詮釋進路,以及破顯並存的詮釋方式,而是單提「正脉」,以顯真為主,並由其顯真的進路來辯破《會解》與彰顯己說。此外,除了揭示出「十番顯見」是以「顯見性」為核心要義外,真鑑還進一步指出了「十番顯見」是對於真心的正面揭露,證成了十番所言之見性通於後之如來藏性,為本經特重之「本修因」,可說是以一「根性」來貫通了全經之前悟與後修。而真鑑對於「十番顯見」最重要的發明,則在於提出了「捨識從根」之說。其大別於《會解》所主張的天台止觀的修法,而指出「捨識從根」而修才是本經所言之真性定 —— 楞嚴大定,並獨家深入發明了「捨識從根」即為《法華經》所言之實教、佛知見,以及為禪宗所言之「直指人心」等主張,可說是大有功於《楞嚴》奧義之闡發。 |
目次 | 第四章 「十番顯見」所揭示的心性意涵 183 第一節 「十番顯見」中對於心性五義的詮釋184 壹、「示見不動」與「顯見無還」揭示心性之「寂」 184 貳、「顯見不滅」與「顯見不失」揭示心性之「常」 187 參、「顯見無還」與「顯見無礙」揭示心性之「妙」 189 肆、「顯見無還」與「顯見不雜」揭示心性之「明」 191 伍、「顯見不失」與「顯見不分」揭示心性之「周圓」 193 第二節 「十番顯見」中提出心性五義的用意 197 壹、對於真心的正面揭露 198 貳、證成十番所言之見性通於後之藏性,為本經特重之「本修因」 201 第三節 心性五義在全經心性意涵中的地位及其未盡之意 206 壹、「十番顯見」之心性五義足以涵蓋全經之心性意涵 206 貳、「示見超情」與「顯見離見」彌補了心性五義的未盡之意 213 第五章 「十番顯見」的深層意涵──「捨識從根」 221 第一節 「捨識從根」即為本經所言之真性定──楞嚴大定 224 壹、本經的發起因緣──多聞示墮,為揭示大定為性定、為真定 224 貳、依識心而修者為生滅之偽定 226 參、依根性而修者為不生滅之真定 230 肆、《會解》以根為色法,另立天台止觀之詮釋簡介 235 第二節 「捨識從根」即為《法華經》所言之實教 237 壹、《法華經》所言之權實二教簡介 239 貳、以《楞嚴經》的根、識之別來詮釋《法華經》的實、權二教 241 參、由真鑑對於權實二教所預設的詮釋立場來看 246 第三節 「捨識從根」即為《法華經》所言之佛知見 248 壹、《法華經》所言之「佛知見」簡介 249 貳、以《楞嚴經》所言之根性來詮釋《法華經》的「佛知見」 250 一、重新界定《法華經》之「開、示、悟、入」雙含性具與修成兩義 251 二、就《楞嚴經》言根性即為佛知見 254 三、以《法華經》之「開、示、悟、入」為結構來詮釋《楞嚴經》 256 第四節 「捨識從根」即為禪宗所言之「直指人心」 260 壹、真鑑之前發明《楞嚴經》與「直指人心」二者關係之舉隅 261 貳、以《楞嚴經》之明示根性來詮釋禪宗的「直指人心」 264 一、直指與曲指分屬於宗與教二門 ······· 264 二、《楞嚴經》雙兼直、曲二指,有直指人心之處 267 三、辯《楞嚴經》之根性即為禪宗直指之心 269 四、發明《楞嚴經》全經為「純指人心」 273 五、關於「直指人心」與「純指人心」 276 第五節 有關對於「捨識從根」說的批評 279 壹、錢謙益《楞嚴經疏解蒙鈔》中的批評 280 貳、靈耀《楞嚴經觀心定解》與《楞嚴經觀心定解大綱》中的批評 284 參、真鑑對於由識修入圓通的看法 297 第六章 結論 301 主要參考資料 321 |
ISBN | 9789863221463 (精裝) |
ヒット数 | 44 |
作成日 | 2023.08.10 |
更新日期 | 2023.08.10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