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漢語中觀學「否定」性表達樣態的演化—基于「語言批判」的視角 |
|
|
|
著者 |
吳忠偉 (著)
|
掲載誌 |
佛教文化研究=Studies of Buddhist Culture
|
巻号 | n.2 |
出版年月日 | 2015 |
ページ | 22 |
出版者 | 南京大學東方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nju.edu.cn/index.htm
|
出版地 | 南京, 中國 [Nanjing, China]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漢語中觀學; 六朝; 否定; 語言批判 |
抄録 | 六朝時期,漢語中觀學經歷了一形態之演化,其特別體現在"否定"性思維的表達樣態上。印度龍樹中觀學爲對治部派阿毗達摩學對"法"之概念分析,區別了假名/戲論,將"空"義之掘發落實于對"語言"指稱"自性義"的批判,而漢語中觀學在漢語"名學"傳統的潛在影響下,對語言的批判側重于"語用"學維度,即揭示"語言"對"實相"指示/識別(知)能力的有限性。僧肇之學關注對偽號/真名的區分,成實學則揭示"假名"之概念化機制,將"真諦"亦納入"假名"之範圍,而吉藏更以"二諦但爲言教",最徹底地貫徹了語用學原則。六朝漢語中觀學對"語言"之"能力"問題的探討似借"佛學"之形式演繹了一個由孔子到莊子的思想脈絡。 |
目次 | 一、偽號 383 二、假名 389 1.假名與概念化 390 2.真諦絕名 392 三、言教 394 1.「于二諦」與命題態度 395 2.「教二諦」與「元命題」態度 397 參考文獻 399
|
ヒット数 | 26 |
作成日 | 2023.12.15 |
更新日期 | 2023.12.26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