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釋濟群 (著)
|
版 | 1 |
出版年月日 | 2023.12.05 |
ページ | 368 |
出版者 | 橡樹林文化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cite.com.tw/publisher/about/15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シリーズ | 金翅鳥 |
シリーズナンバー | JZ04 |
資料の種類 | 書籍=Book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佛教修持; 企業經營 |
抄録 | 本書為濟群法師與企業家對談、演講的精華集結,全書共有十餘個篇章,內容豐富多彩! 本書收錄大量濟群法師與聽眾的一對一問答,內容廣泛多元、深淺皆有,即便不是企業經營者也能從中受益!
我們的個體生存和他人緊密相連,即使不是企業經營者,一般人也需要衣食,用財富來交換各行各業勞動者提供的生活所需。濟群法師於書中明確地傳授佛教徒可以如何追求財富:
☆明了因果—— 佛法告訴我們:世間一切都是沿著因緣因果的規律在發展,賺錢也有其因緣因果之道。 其中的因,既包括往昔種下的業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
☆廣種福田—— 收穫是由播種而來,我們想要在人生中擁有福報,就要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廣種福田。
☆生存技能—— 除了培植福田外,我們還應重視今生的努力,因為福報必須通過相應的形式才能得到體現。
☆如法求財—— 包含開源和節流。開源就是掌握各種謀生和致富手段,節流就是勤儉節約、量入為出。 同時,我們還要勤修善業、培植福田。只要做到了這幾點,財富就會日益增長。
閱讀本書,讀者們可以跟濟群法師及企業家們學習,用良好的方式和心態去合理的追求、運用財富,除了滿足物質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豐富我們的心靈,培養恆久的精神財富! |
目次 | 推薦序 1 企業與人生 傳承文化與做人做事 關於成功的思考 精神財富與人生幸福 利益與道德 入世與出世 結語 2 企業家的現實價值與終極價值 文化傳承與精神追求 現實價值與長遠價值 現實價值與終極價值 3 大道大商——佛教與企業文化 什麼是成功 道德與利益 企業家的慈善觀 觀眾互動,解決問題 4 以智慧經營企業 在競爭中擺正心態 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修行就是在不斷收編股權 風水和慈悲,誰更重要 念經就可以消業嗎 事業和修行,何去何從 宣導道德需要氛圍和引導 5 換個角度看人生 情感危機的出路 做人為本的教育 命自我立的規律 修學路上的引導 直面生死的抉擇 人際關係的協調 6 擔當和放下都需要智慧 擔當和放下都需要智慧 活著為什麼 如何面對他人的期許 認識、責任和選擇 如何看待佛教商業化的現象 事業和學佛能否並行 以慈悲心吃素、放生 7 企業家的心理建設 企業家的心理建設 何去何從的抉擇 菩薩怎麼不保佑我 以正見引導親友 讓佛法走入企業 公益慈善的困境 8 從人生使命到企業格局 做人的使命是什麼 企業必須靠狼性生存嗎 怎麼把企業格局做大 把佛法智慧帶入企業 慈悲利他是否應該有度 緣分取決於心行 如何打開心量 如何看待死亡 儒釋道的文化交融 9 解鎖人生從學佛開始 道德的回報 大小乘和社會發展 弘法會有經濟壓力嗎 佛像可以放回寺院嗎 素食者怎麼應對被招待 家庭與事業的平衡 如何面對貪瞋癡 依止必須從一而終嗎 願力不是壓力 如何建立佛化企業 10 以正見把握人生 學佛後的職業選擇 在輪迴中把握方向 因材施教加以引導 佛菩薩為何度眾生 結營開示 11 觀自在、有為法及其他 觀自在菩薩觀什麼 有為法的六個特徵 好人有好報嗎 學佛的訴求和選擇 證悟和根機 從自利到利他 12 長沙答疑,坐而論道 佛法需要發展嗎 努力沒結果時怎麼辦 放下是不求上進嗎 持戒有違陰陽平衡嗎 為什麼有我執和自戀 無念才是「我」嗎 13 與企業家們說慈善 何為慈善 慈善精神的建立 慈善精神的實踐 企業家如何建立慈善精神 結語 14 佛教的財富觀 怎樣看待財富 財富與道德、修行 佛教徒能否追求財富 怎樣追求財富 合理支配財富 從物質財富到精神財富 結語 15 經營企業與經營人生 數位化時代的衝擊和改變 用機制給個人鬆綁 可持續發展需要心力 共用經濟時代最應該共用佛法 菩薩低眉和金剛怒目都是慈悲 從利益共同體到命運共同體 |
ISBN | 9786267219706 (平裝) |
ヒット数 | 6 |
作成日 | 2024.02.03 |
更新日期 | 2024.06.24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