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著者 |
楊維中 (注譯)
|
版 | 1 |
出版年月日 | 2004.01 |
ページ | 281 |
出版者 | 三民書局=San Min Book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sanmin.com.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シリーズ | 古籍今注新譯叢書 |
付属シリーズ | 地志類 |
資料の種類 | 書籍=Book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1. 正文為國語注音 2. ISBN:9571437344(精裝) |
キーワード | 南亞 -- 描述與遊記; 法顯; 法顯大師 |
抄録 | 《佛國記》是東晉高僧法顯記述其西行天竺求取佛經的歷程,其中不僅包含了法顯西行艱難歷程的敘述,更彌漫了許多不惜身命、弘法利生的菩薩精神。 法顯以自己西行的歷程為線索,以西域和天竺佛教為記述主體,全面地記錄了五世紀初中亞、南亞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政治、宗教、風俗習慣、經濟狀況以及地理情況,是研究古代南亞史、中亞史、佛教史、中外關係史以及歷史地理學的不可或缺的歷史文獻。 千百年來,《佛國記》不僅作為佛教史籍起了鼓舞後世人們生起佛教信仰的作用,更為可貴的是,它對歷史事件和自己所見所聞的忠實記錄,早已經成為人們研究這一段歷史的寶貴資料。可以說,《佛國記》的價值早已經超越了佛教史本身,而具有多方面的文化價值。 |
目次 |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 讀 第一部分 由長安西行至沙河 一 從長安出發 一 乾歸國 三 耨檀國 四 張掖鎮 五 燉 煌 七 度沙河 八 第二部分 西域記遊 一一 鄯善國 一二 焉夷國 一四 于闐國 一六 觀于闐國行像 一八 子合國 二三 於麾國 二四 竭叉國 二五 概述葱嶺以東諸國 二八 度葱嶺 三○ 第三部分 北天竺記遊 三三 陀歷國 三四 順嶺西南行 三六 烏萇國 三九 宿呵多國 四一 犍陀衛國 四三 竺剎尸羅國 四四 弗樓沙國 四六 佛 缽 四八 分 手 五一 那竭國佛頂骨 五二 那竭國城 五六 那竭城南佛影 五九 第四部分 西天竺記遊 六三 度小雪山 六三 羅夷國 六五 跋那國 六五 毗荼國 六六 第五部分 中天竺記遊(上) 六九 摩頭羅國 七一 中國概述 七一 僧伽施國 八一 罽饒夷城 九一 沙祇大國 九三 拘薩羅國舍衛城 九五 過去三佛大塔 一○九 迦維羅衛城 一一一 藍莫國 一一八 拘夷那竭城 一二一 第六部分 中天竺記遊(下) 一二五 諸梨車欲逐佛處 一二七 毗舍離國 一二八 阿難分身處 一三四 摩竭提國巴連弗邑 一三六 小孤石山 一四五 那羅聚落 一四六 王舍新城 一四七 王舍舊城 一四八 耆闍崛山 一五二 南山石室 一五六 王舍舊城北 一五九 伽耶城 一六一 佛成道處 一六三 四大塔 一六九 阿育王皈依佛教的因緣 一七○ 雞足山 一七六 曠 野 一七八 迦尸國波羅㮏城 一七九 拘睒彌國 一八四 達嚫國 一八六 重歸巴連弗邑 一九一 道整留居天竺 一九六 瞻波大國 一九八 第七部分 東天竺記遊 二○一 多摩梨帝國 二○一 第八部分 師子國記遊 二○三 師子國概況 二○四 佛足迹大塔 二○八 無畏山寺 二○九 貝多樹 二一一 佛齒精舍 二一三 法會盛況 二一四 佛齒供養 二一六 跋提精舍 二一九 摩訶毗訶羅精舍 二二一 王作新精舍 二二四 天竺道人誦經 二二六 求得經律文本 二三○ 第九部分 海路歸國 二三三 搭船東歸 二三四 耶婆提國 二三八 搭乘商船趣廣州 二三九 抵達長廣郡 二四三 南下向都 二四七 總結西行歷程 二四七 第十部分 跋 二五一 附錄一:法顯法師傳 二五五 附錄二:法顯大師年譜 二五九 附錄三:主要參考書目 二七九 |
ISBN | 9571437352 (pbk) |
ヒット数 | 24 |
作成日 | 2024.02.22 |
更新日期 | 2024.02.22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