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イトマップ本館について諮問委員会お問い合わせ資料提供著作権について当サイトの内容を引用するホームページへ        

書目仏学著者データベース当サイト内
検索システム全文コレクションデジタル仏経言語レッスンリンク
 


加えサービス
書誌管理
書き出し
攝論學派研究
著者 釋聖凱 (著)
1
出版年月日2023.06.01
ページ799
出版者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出版サイト https://www.cp.com.cn/
出版地北京市, 中國 [Beijing, China]
シリーズ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
資料の種類書籍=Book
言語中文=Chinese
キーワード佛教史; 研究; 中國; 南北朝時代
抄録《攝論學派研究》基於綜合式研究方法和解脫詮釋學,以唯識古學與今學的比較為中心,對中國南北朝佛教學派中的一個重要學派“攝論學派”進行整體研究。作者基於大量原始資料,一方面對如來藏思想與唯識思想、唯識古學與唯識今學等進行了認真細密的比較研究並揭示出其特質與異同,另一方面吸收西方語言哲學、現象學等研究成果對攝論學派的思想進行了現代詮釋,尤其是通過比較研究對該學派代表人物真諦的思想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與論述。本書對於唯識古今學異同之探討、對於攝論學派思想之解讀及對於真諦思想之剖析等都頗具新意,於中國南北朝佛教學派研究乃至佛教中國化研究領域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目次引言 研究史與方法論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研究史的回顧
    三 “綜合式研究方法”和“解脫詮釋學”
第一章 傳承歷史與文獻考證
 第一節 真諦的生平與譯著
    一 真諦的生平
    二 真諦與正量部
    三 真諦的譯著
 第二節 攝論學派傳承史
    一 攝論學派第一代弟子群
    二 北地攝論師與地論學派
 第三節 攝論學派現存文獻
    一 道基《攝論章》
    二 靈潤與《攝論章》卷第一(S.2435)及《攝論章》(S.6715)
    三 智凝與《攝論章》卷第一(S.2048)
    四 敦煌寫本中的其他文獻
 結語
第二章 識體與八識
 第一節 一種七現與八識現行
    一 認識作用與精神主體
    二 名異體一與名異體異
    三 諸識差別與八識現行
    四 一心論與一意識論
 第二節 阿陀那識與末那識
    一 阿陀那與執受
    二 染污意與結生識
    三 染污意與無間滅意
    四 心體第三與意體第一
 第三節 阿黎耶識的成立——具有認識論意義的存在論
    一 能藏、所藏與執藏
    二 因相、果相與自相
    三 異熟與無覆無記
    四 緣識與用識
 第四節 種子與熏習
    一 種子六義與生死種子
    二 種子假實與相續
    三 本有與新熏
 第五節 真妄與心識——攝論師的心識思想
    一 大小乘心識差別
    二 三識與一心二門
    三 真妄與心識
 結語
第三章 無相唯識與有相唯識
 第一節 唯識無境與虛妄分別——以概念史與語言學的考察為中心
    一 識與了別
    二 唯識與唯表
    三 顯現與虛妄分別
 第二節 識轉變與因果同時、異時
    一 識轉變——存在論向認識論層面的轉化
    二 因轉變與果轉變
 第三節 無相唯識與有相唯識
    一 顯現與二取
    二 顯現與變異
    三 一分說與三分說
 結語
第四章 方便唯識與真實唯識
 第一節 三性思想的詮釋——語言論、認識論與存在論的視角
    一 情事理門——語言與存在
    二 塵識理門——認識與存在
    三 染凈通門——存在與心識
 第二節 方便唯識與真實唯識
    一 方便唯識與真實唯識
    二 性相融即與性相永別
    三 三性之非一非異
    四 三性與五法
 第三節 唯識與中觀
一 自性空與他性空
    二 三性、三無性與空性
    三 三性與二諦
 第四節 體用真妄與兩重唯識觀——攝論師的三性思想
    一 三性與真妄
    二 三性、三無性與依遣
    三 兩重唯識觀
 結語
第五章 解性黎耶與阿摩羅識
 第一節 “界”之詮釋與解性黎耶
    一 “界”之詮釋
    二 心性清凈與真如
    三 解性黎耶與如來藏
 第二節 智慧種子與道後真如
    一 智慧種子與四德種子
    二 三煩惱與三真如
 第三節 阿摩羅識與本覺
    一 九識與有垢真如
    二 智如無差別與自性清凈心
    三 阿摩羅識與本覺
 結語
第六章 五性各別與一性皆成——攝論學派的佛性思想
 第一節 佛性與種性——以概念史與語言學的考察為中心
    一 佛性與buddha-dhqtu
    二 如來藏與tathqgata_garbha
三 種性與gotra
 第二節 五性各別與理佛性、行佛性
    一 無漏種之本有與新熏
    二 五性各別與理佛性、行佛性
 第三節 一性皆成與佛性、如來藏
    一 存在與過程——三因佛性、三種佛性、三藏義所彰顯的“性修不二”
    二 如來藏與“悉有佛性”——《佛性論》與《寶性論》的比較研究
    三 闡提有性與三信
    四 理佛性與如來藏——有關《佛性論》的現代論爭
 第四節 方便與真實——瑜伽行派的一乘思想
    一 佛性與一乘
    二 三乘真實與究竟一乘——瑜伽行派的一乘思想
 第五節 三種佛性與真實勝乘——攝論師的佛性、一乘思想
    一 三種佛性與正因佛性
    二 本有與始有
    三 究竟一乘與真實勝乘
 結語
第七章 轉依與涅槃
 第一節 轉依與種子、真如
    一 轉依與如來藏
    二 轉依與種子、阿黎耶識
    三 轉依二義——以概念史與語言學的考察為中心
 第二節 所依轉變與轉變所依
    一 轉依二義與唯識古學、今學
二 轉依四道與六分轉依
 第三節 轉依與涅槃
    一 真如離障與四種涅槃
    二 二分依他與有為道果
    三 轉識成智與三身四智
 結語
第八章 攝論學派與中國佛教
 第一節 三法輪與四教——攝論學派的判教思想
    一 三法輪與轉、照、持
    二 四教與頓漸
    三 二藏與四宗
 第二節 攝論學派與隋唐佛教
    一 攝論學派與天台宗
    二 攝論學派與三論宗
    三 攝論學派與華嚴宗
    四 攝論學派與唯識宗
    五 攝論學派與凈土宗
 第三節 民國年間新舊唯識之論爭
    一 梅光羲與太虛
    二 守培與印順
 結語
結語 比較與詮釋——以唯識古今學、如來藏與唯識交涉為中心
   一 文獻的發現與方法論的創新
  二 唯識古學與今學的比較
   三 唯識與如來藏——經驗立場與超越立場的不同
   四 從唯識走向如來藏——攝論學派的中國化
   五 “批判佛教”與“解脫詮釋學”的詮釋
   六 攝論學派的現代詮釋
參考文獻
   一 原始典籍
   二 研究論著
後記
出版後記
再版後記
ISBN9787100212335 (精裝)
ヒット数12
作成日2024.06.29
更新日期2024.06.29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注意:

この先は にアクセス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このデータベースが提供する全文が有料の場合は、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

修正のご指摘

下のフォームで修正していただきます。正しい情報を入れた後、下の送信ボタンを押してください。
(管理人がご意見にすぐ対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シリアル番号
700562

検索履歴
フィールドコードに関するご説明
検索条件ブラウ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