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國中古佛教物質文化研究的回顧與意義重估——以器物史、文學史為主所作的考察 |
|
|
|
著者 |
紀志昌 (著)
|
掲載誌 |
佛學研究=Buddhist Studies=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
巻号 | n.1 |
出版年月日 | 2024 |
ページ | 211 - 231 |
出版者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
出版地 | 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中古佛教; 物質文化; 物論; 身體觀 |
抄録 | 本文乃欲針對晚近學界于中國中古佛教“物質文化”研究的兩大面向──“器物史”與“文學史”,嘗試就其中各項議題之分布與趨勢,作一綜述,并提出對相關研究之意義重估。由于歷來中國之佛教研究幾多著重于經典教理或義學實踐之“無限心”理路,對“物學”層面多所偏忽,唯正如東方文化所強調之“物我合一”,作為此一理路的回向,其實由“物化”亦可證“我”。“物性”既為身、心主體的延伸,也交涉著人類社會的文化共性,是以物質文明亦即精神文明的展現,由此以回視“心”的問題,即可融生活實感于解悟。加以中國之中古時期,隨著佛教影響力的廣布,“物”的交流,更有著文化交涉上的意義。關于“物質文化”研究之“器物史”與“文學史”兩大取徑,前者是“歷史中的物”(人類學、歷史學),后者則是“文本中的物”(文學),二種視野雖各有偏重,但亦相互支持。透過這兩大研究取徑的大致勾勒,對于中古士、僧生活與其主體實踐,甚至邁向存有論向度“物學”之探掘,皆可發揮一定的理解作用。 |
目次 | 前論:關于“物質文化”的定義與二種觀“物”的研究取徑 第一觀“器物史”——在歷史中的物 第二觀從“歷史”進入到“文本”——物的文本性意義 (一)經、律中的物 (二)文學作品(傳記、詩歌)中的物 (三)類書、清單中的物 (四)議論文書中的物 結語 |
ヒット数 | 42 |
作成日 | 2024.11.19 |
更新日期 | 2024.11.19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