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イトマップ本館について諮問委員会お問い合わせ資料提供著作権について当サイトの内容を引用するホームページへ        

書目仏学著者データベース当サイト内
検索システム全文コレクションデジタル仏経言語レッスンリンク
 


加えサービス
書誌管理
書き出し
宋代佛教與儒者士大夫
著者 楊曾文 (著)
1
出版年月日2023.07
ページ583
出版者復旦大學出版社=Fudan University Press
出版サイト http://www.fudanpress.com.cn/
出版地上海, 中國 [Shanghai, China]
シリーズ國際禪學研究叢書
資料の種類書籍=Book
言語中文=Chinese
キーワード佛教 ; 知識分子 ; 宋代
抄録繼隋唐之後,宋代時儒釋道三教的交流與會通發展為深刻影響社會的時代潮流,思想文化得到高度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最高理論形態的理學(道學)形成於這個時期,文學、史學和藝術等文化領域亦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績。在宋代儒佛二教交流之中有哪些代表性人物扮演過重要角色,在思想文化方面進行過怎樣的交流,有什麼相關結果和著作,兩宋理學的創立與佛教有什麼關係,理學思想如何,等等,就是本書闡述的主要內容。

依據經過梳理的文史資料和佛教文獻,本書按照“宋朝社會和佛教”“親近佛教的儒者及其著作”“儒者士大夫和佛教禪宗”“排佛的儒者及其著作”“理學和佛教”五大框架,對兩宋社會政治和文化背景、佛教和儒家的概況、代表人物和事件、著作和學術思想、社會影響等,設章分節,作深入系統的考察和論述。作為國內第一部專題探討宋代儒佛二教交流情況及其影響的學術專著,本書是楊曾文教授多年來于此一領域深耕不輟的最終成果,在闡述歷史背景、佛教傳播和佛儒交流互鑒、代表人物、佛教對理學和其他文化形態的影響等方面,均具有特色,對推動該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目次第一章 宋代社會和佛教
一、宋代社會
二、宋朝扶助佛教傳播和發展
三、宋代佛教概況
四、禪院、教院的“五山十剎”
五、儒釋道三教會通和儒者士大夫

第二章 宋代佛經翻譯與士大夫
一、宋太宗、真宗、仁宗與佛教、佛經翻譯
二、宋朝的譯場——譯經院(傳法院)
三、主要譯經僧
四、儒者重臣奉詔擔任譯經使、潤文官
(一)潤文官
(二)以宰相為譯經使兼潤文官
五、宋朝譯經概況
六、佛經目錄和雕印大藏經

第三章 北宋著名親近佛教的儒者及其著作
第一節 晁迥及其《法藏碎金錄》《道院集》
一、晁迥的生平
二、晁迥的著作
三、從《法藏碎金錄》《道院集》及《昭德新編》看晁迥對佛教的理解和運用
(一)從晁迥引用的佛典推測他對佛教教理的抉擇
(二)尊崇大乘佛教般若空論和中道思想
(三)遵奉禪宗“無念為宗”的宗旨
(四)晁迥晚年的閒居生活與禪修
(五)晁迥自制的修行“法要”
四、晁迥的三教會通思想
(一)三教雖各有所長,但同歸一道一理
(二)在三教中佛教義理最為高深
(三)認為三教互相排斥是妄分彼我、爭勝負的表現
(四)主張三教會通融合
第二節 北宋文學家楊億和佛教
一、“一代之文豪”楊億
二、奉詔修訂《景德傳燈錄》
三、北宋的譯經和楊億為新譯佛經潤文
四、楊億的參禪活動和《汝陽禪會集》
(一)嗣法於臨濟宗廣慧元璉
(二)參禪與說法
(三)編撰《汝陽禪會集》
(四)楊億與汾陽善昭、慈明楚圓
(五)楊億與駙馬都尉李遵勖
第三節 李遵勖與蘊聰、楚圓交往和編撰《天聖廣燈錄》
一、生平
二、李遵勖與禪僧蘊聰、楚圓的交往
(一)作為居士,嗣法於臨濟宗石門蘊聰禪師
(二)與石霜楚圓的深厚情誼
三、編撰燈史《天聖廣燈錄》及其意義
第四節 張商英奉佛事跡及其《護法論》
一、張商英生平及其奉佛事跡
二、從《續清涼傳》看張商英對佛教的態度
三、會通儒釋道三教的《護法論》
(一)《護法論》問世緣起及其結構
(二)《護法論》對韓愈、歐陽修等儒者排佛論的批駁
(三)認為佛教與儒、道二教宗旨一致,但佛教境界最高

第四章 宋代儒者士大夫和佛教禪宗
第一節 宋代儒者士大夫和佛教禪宗
一、呂蒙正及其家族奉佛事跡
二、周敦頤與雲門宗僧了元
三、謝景溫、徐禧與臨濟宗僧黃龍祖心
四、黃庭堅與臨濟宗僧黃龍祖心及其弟子惟清、悟新
第二節 王安石與佛教
一、王安石生平及其變法
二、王安石與佛教
(一)王安石與臨濟宗僧蔣山讚元
(二)王安石與真凈克文
(三)王安石與金山寶覺
三、王安石著作中對佛教的理解和運用
(一)《字說》中的佛教思想或受佛教影響的內容
(二)從王安石的詩看他對佛教思想的理解
(三)王安石與《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四)王安石與張方平論儒、佛二教人才
第三節 蘇軾與佛教
一、仕途坎坷,先後遭貶黃州、惠州、儋州
二、蘇軾與佛教
(一)前期是“不信”而親近佛教
(二)後期則自稱居士,已是“歸誠”佛教的儒者
(三)主張禪教和睦,彼此會通
(四)蘇軾論《六祖壇經》
三、與僧交友,密切往來
四、與佛印了元的交往
五、參謁廬山東林寺常總
六、與曹溪南華重辯、明禪師
七、與詩僧參寥子

第五章 北宋主張排佛的儒者及其著作
第一節 宋初儒者孫覆、石介的排佛論
一、泰山學派創始人孫覆及其對佛教的批評
(一)孫覆排佛的理論依據——聖人之道和王道
(二)孫覆對佛教、道教的批評
二、石介及其《怪論》《中國論》等對佛教的見解與批判
(一)謂佛老為反中國常道的“怪說”,應予破斥
(二)斷然將佛教列入所謂“四夷”加以排斥
(三)尊崇韓愈,視排佛為忠義之行
第二節 歐陽修的治國之本論與排佛論
一、歐陽修及其《本論》
(一)歐陽修生平
(二)《本論》的內容和歐陽修的理想盛世
二、歐陽修的排佛依據及其特色
(一)說以往排佛者不知排除的方法
(二)說堯、舜及三代“王政明而禮義充”,佛教不能傳播社會
(三)稱三代後“盡去三代之法,而王道中絕”,佛教得以傳入
(四)主張對佛教應修仁義禮樂之本以勝之
三、從歷史和北宋社會看歐陽修的排佛論

第六章 北宋程顥、程頤創立理學及其佛教觀
第一節 程顥、程頤的理學體系
一、程顥、程頤的生平和著述
(一)程顥
(二)程頤
(三)現存二程的著述
二、倡重“四書”,為學以“求道”“明道”為主旨
(一)主張為學修身首重“四書”
(二)為學修身應以求道、明道為主旨
三、先秦以來文化語境的“道”“理”和佛教的心性思想
(一)先秦以來對“道”和“理”的定義、詮釋
(二)在中國佛教心性思想體系中的“道”和“理”
三、程顥、程頤的理學體系
(一)以“理”為最高範疇
(二)理與事——“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三)格物致知和“中庸”的道德修養論
(四)“誠”與“敬”在二程理學體系中的意義
第二節 程顥、程頤的佛教觀
一、有“出入於釋老”經歷,認為佛教也有“高妙之處”
二、對佛教禪宗的批評
(一)批評佛教“自私”“欺詐”,逃避人倫大義,謂世界幻妄,以言“性命道德”吸收學者,比之以往楊、墨,為害“尤甚”
(二)謂禪宗論道說性是“用管窺天”,“不見全體”
(三)將佛教比之為“淫聲美色”,謂應避而遠之
(四)抓住佛教離親出家、逃避人倫之道斥責即可
三、二程引證的佛教資料
(一)關於《華嚴經》
(二)《傳燈錄》(《景德傳燈錄》)
(三)《法華經》和《維摩詰經》
(四)未標題目的引述——《六祖壇經》

第七章 臨濟宗大慧宗杲和儒者張浚、劉子羽、劉子翚、朱熹
第一節 臨濟宗大慧宗杲和“臨濟再興”
一、圓悟克勤和臨濟宗楊岐派的興盛
二、大慧宗杲及其傳法經歷
(一)遭遇戰亂,避地贛、閩並傳法(1130—1137)
(二)有張浚作外護住持余杭徑山寺,後遭秦檜迫害(1137—1141)
(三)編管於衡、梅二州(1141—1156)
(四)秦檜死後被赦,住持阿育王寺、徑山寺,受到孝宗崇信(1156—1163)
第二節 南宋抗金名相張浚與大慧宗杲
一、張浚兩次拜相及其統領抗金的事跡
二、張浚對大慧宗杲的支持和彼此交往
第三節 劉子羽、子翚兄弟與臨濟宗大慧宗杲、朱熹
一、福建崇安劉子羽、子翚兄弟
(一)劉子羽隨從張浚抗金事跡
(二)劉子翚生平及其《聖傳論》《覆齋銘》
二、劉子羽、子翚兄弟和臨濟宗大慧宗杲
(一)宗杲稱劉子羽為“如來使”,可為“了事凡夫”
(二)宗杲書勸劉子翚參透趙州“無”字,莫信修默照禪
三、劉子羽、子翚兄弟對朱熹的養教之恩
第四節 開善道謙與朱熹
一、臨濟宗開善道謙的生平
二、道謙的禪法思想
(一)禪門宗旨難以語言完全宣示,卻可巧施方便傳授
(二)稱以棒喝、動作示意傳法的方式如同兒戲
(三)傳法不能執迷語句,又不能離開語言
(四)“參禪之志,在乎悟道”,悟道以“無我為難”
(五)遵循宗杲禪法要義,倡導看話禪
三、道謙與朱熹的交往

第八章 朱熹理學體系的完成及其佛教觀
第一節 朱熹及其理學體系建構的完成
一、朱熹的經歷及主要著作
二、朱熹理學體系建構的完成
(一)編著和詮釋周敦頤、二程的著述
(二)編撰理學普及入門書《近思錄》十四卷
(三)編撰理學淵源史書《伊洛淵源錄》十四卷
(四)編撰《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卷
(五)借詮釋儒家經典“四書”等編撰理學著作
第二節 朱熹的理學思想
一、以性、理、太極為宇宙本體的理學本體論
(一)太極是理無形,故亦稱無極,是天地萬物所依的本體
(二)太極為天地萬物之理,先有太極才生天地萬物
(三)理為道,氣為器,理先氣後的天地萬物生成論
(四)人類社會道德源自太極、理
(五)稱自己理學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源自《太極圖說》
二、以格物致知、窮理為標榜的理學認識論
三、“持敬”“主靜”和“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修養論
(一)以仁為“心德之全”“統體”的道德價值論
(二)人心與道心、人欲與天理之辨和“存天理,滅人欲”
(三)強調“存心養性”“居敬”和“主靜”的修身實踐
四、傳承中華民族“國以民為本”和向往德政的思想
五、以推崇和彰顯儒家倫理道德為突出特色
(一)以集中論述綱常名教的《四書章句集注》為理學基本教典
(二)將進學和道德修養統為一體的格物窮理和存心盡命的思想
(三)強調一切言教皆以“存天理,滅人欲”為旨歸
第三節 對朱熹佛教知識的評述
一、背離佛教起源和發展歷史,謂佛典“竊取”道家之說
二、對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漢譯佛經知之甚少
(一)所謂“佛氏乘虛入中國”
ISBN9787309167818 (精裝)
ヒット数9
作成日2024.12.08
更新日期2024.12.08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注意:

この先は にアクセス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このデータベースが提供する全文が有料の場合は、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

修正のご指摘

下のフォームで修正していただきます。正しい情報を入れた後、下の送信ボタンを押してください。
(管理人がご意見にすぐ対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シリアル番号
706551

検索履歴
フィールドコードに関するご説明
検索条件ブラウ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