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著者 |
蘇曼那沙拉 (著)=Alubomulle Sumanasara (au.)
;
郭玉梅 (譯)
|
版 | 1 |
出版年月日 | 2017.03.06 |
ページ | 224 |
出版者 | 瑞昇文化=Rising Publishing Co., Ltd.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rising-books.com.tw/front/bin/home.phtml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書籍=Book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佛教修持; 生活指導 |
抄録 | 這是一本有助於現代人深入理解「無我」,離苦得樂的必備之書!
我們每個人都在探索「真正的自己」,想要確認一個「固定不變的我」,然而,佛陀早就一針見血的說過「無我」、「一切無我」。縱使每個生命都有「我」的真實感覺,並不表示一定有一個絕對不會改變的「我」,其實,這個「我」每一瞬間都在變化,所謂「我」,只是因緣的流轉、瞬間變化的「我」而已。發現到「無我」的真理,我們才能成為一個對世界有助益的人,而且也能夠解除執著、達到解脫的境地。
或許有人會問:「佛陀說的『無我』究竟是什麼意思?難道是說『沒有我』?或是說『根本就不需要考慮生活方式或其他』?」這樣的解釋是大錯特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仔細思考「什麼是好的生活方式」,並且努力實踐好的生活方式,這才是佛學的真諦。
要活出「無我」,唯有重視自己,以自己為基準,依賴自己,以自己的意志活下去,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佛陀稱此為「自燈明」。唯有自己是最關心自己的事情,做壞事的時候,受苦的應該也是自己,雖然有時候可能也會害到別人,不過,最先受苦的應該是自己。煩惱、苦痛都是自己的感受,幸福也是自己的感受。判斷的基準都在於自己,活著也只能依靠自己。因此,佛陀說的「無我」,真正的涵意其實也包含有「正確的了解自己」。
本書將會依照順序詳加說明,但是在詳細解說佛陀理論之前,在「序章」先談到現代人是如何熱衷於「尋找自我」,以及不宜熱衷「尋找自我」的理由。接著在第1章將會談到佛陀對「無我」的看法,並且和古印度哲學做一番比較,詳細深入的探討這個理論。 希望大家不要再被過去積非成是的觀念所誤導,要擁有正確的觀念。唯有這樣,才能夠認識佛陀所說的「真正的我」。 |
目次 | 序 3 佛陀的無我論
序章 為什麼我們需要學習「無我」 19 為什麼「尋找自我」和「尋找自性」是有其必要的? 為什麼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個人特色」? 沒有欲望就無法發揮個人特色 在社會上學習,回饋給社會 為什麼無法發揮個人特色? 沒有「我」,有的只是「行為」 何謂「個人特色」?何謂「自性」? 如何活用「自性」? 「我執」將會破壞「我」這個系統 何謂「我」? 不要找尋「我」 了解「無我」,才能夠解決人類的問題
第1章 想要理解「無我」是很困難的 3 「我」是宗教家創造出來的概念 各種不同的「自我論調」紛紛登場 「我」與「阿特曼」 你了解「生命的本質」嗎? 有關「靈魂」的奇妙解釋 靈魂是什麼?相信就對了! 沒有方法可以證實靈魂存在 靈魂理論和神的理論屬於相同的架構 靈魂是神的「分公司」 無法跟正常人證明「靈魂存在」 靈魂信仰擁有悠久的歷史 「可能有靈魂存在吧?」衍生到「應該有靈魂存在!」 「靈魂存在」的前提下才有世界的形成
第2章 為什麼無法理解「無我」─佛教的見解 75 一切現象皆屬生滅的流轉 感覺器官也是由「生、滅」流轉所形成 有耳朵加上有聲音,才會產生聲音的感覺 我們只認得四分之一的現象 一切都是站在「有」的立場之下所產生的認知 「無」是「有」的減法 「有我」的真實感覺 貪瞋癡產生「我」「靈魂」「魂」的錯覺 接著又膨脹成「唯我論」、「天堂與地獄」、「永生不死」 想要活下去是「貪念」、不想死是「瞋心」
第3章 發現「無我」的真理 93 沒有找到答案是因為方法錯了 沒有人知道事實真相 不是「我」,是「無我」 沒有阿特曼(我)─五蘊、五執蘊 沒有阿特曼(我)─六根、六境 無常,所以無我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也無我 無常、苦、無我─三法印、三相 因緣(因果法則)─無因就無果 佛陀覺悟的結論
第4章 因為「無我」,人才能活得好 117 「無我」的「我」就是阿特曼 所謂「我」,是因緣的流轉 矛盾的「我」的概念 「有我論」引發犯罪 因為「無我」,人才會改變 因為河水川流不息,所以「有」 千萬別讓「我」受到污染 何謂真正的個人特色、自性
終章 「有我論」是方便的工具 139 宗教家的獨家專賣 「我」經常被用來威脅恐嚇 神跟靈魂(我)足以撼動政治 「無我」與政治 唯物論的「無我」不同於佛教的「無我」 當佛教徒遇見唯物論者 為什麼說來生不存在? 沒有人會回來報告他方世界的消息 「果真有天界的話,早點死不是更好嗎?」 藉人體實驗來檢驗「靈魂存在」 否定「靈魂」是正確的,否定「輪迴業報」是錯誤的 用「貝螺號角的例子」指出方法論的錯誤 為什麼佛教徒很難跟唯物論者對話? 無我就是「覺悟」
Q&A 「無我」的問與答 169 ●佛陀的教義賦予人們勇氣 ●人生宛如泡沫 ●認識「無我」的瞬間 ●佛陀教義的主軸 ●輪迴轉世是真的 ●彌蘭陀王與那先比丘的問與答 ●「無我」和「輪迴轉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萬物流轉與輪迴轉世 ●想要了解輪迴轉世,必須發現「因果法則」 ●不是「消業」,是「除去愛戀執著」 ●「不執著」和「無常」如同一個硬幣的正反面 ●「無我」與「無價值」 |
ISBN | 9789864011452 (平裝) |
ヒット数 | 68 |
作成日 | 2025.02.19 |
更新日期 | 2025.02.19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