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漢藏佛教交流 歷史上藏傳佛教中國化的有效途徑之一=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Tibetan Buddhism: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Develop Tibetan Buddhism in Chinese Context |
|
|
|
著者 |
朱麗霞 (著)
|
掲載誌 |
中國宗教=Religions in China
|
巻号 | n.04 |
出版年月日 | 2022 |
ページ | 70 - 71 |
出版者 | 中國宗教雜誌社 |
出版地 | 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作者為河南省佛教中國化研究中心主任,河南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所長,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本文為“基於佛教中國聖地建構的藏族五台山信仰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9BZJ024。 |
キーワード | 漢藏佛教; 五臺山; 文殊菩薩; 漢傳佛教; 佛教思想; 中國化; 金剛手菩薩 |
抄録 | 我國不同地域中的宗教,因其傳播歷史、根植的文化土壤不同,所以形態各異,與中華文化的結合程度也有差異。這就導致各個宗教中國化方向所要解決的問題,除了具有共性之外,還各有自身的側重點。對於主要流傳於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宗教,首先要明確的是其中國化並不是指“漢化”。推進我國境內所有宗教的中國化進程,除了不斷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之外,還包括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並與之相融合。而中華文化並不是指漢文化,甚至於儒家文化。季羨林就曾指出中華文化是五十六個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中華文化是一個文化共同體,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多元組成部分。所以,在歷史上,藏傳佛教與我國青藏高原本土文化相融合的過程,也是佛教中國化的過程。這里的青藏高原本土文化,主要指青藏高原本土傳統的宗教文化——苯教文化。在藏傳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苯教是其重要的邏輯前提,佛教與苯教彼此吸收借鑒,苯教在義理上吸收了佛教思想,佛教則借鑒了許多苯教的儀式、儀規,從而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藏傳佛教文化。 |
目次 | 一、信仰對象的共通 70 二、佛教思想的融通 71 三、一體化聖地的建構 71 |
ISSN | 10067558 (P) |
ヒット数 | 11 |
作成日 | 2025.03.20 |
更新日期 | 2025.03.20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