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二十世紀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in the 20th Century |
|
|
|
著者 |
陳兵
;
鄧子美
|
出版年月日 | 2003.03 |
ページ | 659 |
出版者 | 現代襌出版社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書籍=Book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
目次 | 前言 緒論:社會劇變與佛教轉型 一. 從佛教在印度的絕跡到中國佛教的衰落 二. 時代的挑戰與佛教之積弊 三. 復興的機遇與傳統的優勢 四. 在改革中回應,從厄難中復興 第一章:佛教教會社團的組建 一. 清末僧團的衰朽 二. 中華佛教總會與各地社團 三. 中國佛教會及其「整理」 四. 中國佛教協會與港. 台佛教組織 五. 世紀初的建僧構想與世紀末的現實 第二章. 佛教文教事業的開拓 一. 清末佛教教育與文化傳播手段的落後 二. 各地刻經處與祇洹精舍的創建 三. 以太虛為代表的僧伽辦學理念及其實踐 四. 以歐陽漸為代表的居士辦學理念與支那內學院 五. 傳統弘法手段之開新與新傳媒之採用 六. 承前啟後:中國佛學院及「台灣佛學院」,華南佛學院 七. 中國佛教教育長足發展和文化傳媒多樣化 第三章:佛教社會基礎的調整 一. 清末佛教的社會基礎 二. 佛教與工商業者 三. 佛教與知識份子 四. 佛教與青年 五. 佛教與婦女 六. 現代佛教的社會基礎 第四章:佛教社會功能的轉型 一. 從「治心」到薦亡 二. 從積德行善到服務社會 三. 從傳統倫理到東方「天職」觀 四. 從避世到超脫 五. 從懷舊思古到融洽情感,啟迪智慧,豐富人生 六. 從「三大救命環」到新功能的開發 第五章:人間佛教的理論建構與運作 一. 太虛及其追隨者的人間佛教理論與早期實踐 二. 印順對太虛理論的修正與海峽彼岸人間佛教之發揚 三. 趙樸初對「人間佛教」理論的解釋及其運作 四. 道並行而不悖 第六章. 法相唯識學的復興 一. 法相唯識學及其重興的機運 二. 教界研習唯識的盛況 三. 學界研講唯識的風氣 四. 唯識義理的研究探討 五. 對西方文化的回應 第七章:禪宗的振作 一. 遺範尚在,宗風猶存 二. 祧繼五宗的虛雲和尚 三. 來果,月溪,圓瑛 四. 居士禪的興起 五. 百年禪史的總結 第八章:淨土信仰的高揚 一. 近代自然觀對淨土的責難 二. 淨土信仰的相對優勢與淨土宗人之社會貢獻 三. 淨土道場之典範與遍佈全國的念佛團體 四. 西方淨土教義之系統化與規範化 五. 淨土信仰資源的新開掘 六. 淨土為歸 第九章:求法新潮與密教熱 一. 東瀛求法與唐密之回歸 二. 藏教熱及藏傳佛教的影響 三. 密教熱的反思 四. 南行求法及南傳佛教的影響 五. 中國佛教走向世界 第十章:天台,華嚴,南山律的傳續 一. 清末天台,華嚴,南山律概況 二. 台宗弘傳四方 三. 華嚴教理之闡揚 四. 南山律法幢東移 五. 天台,華嚴,南山律振興的前瞻 第十一章:佛學與科學之融通 一. 「佛法是科學」之論證 二. 對「佛法是科學論」的批判 三. 對科技弊病的批判 第十二章:佛學研究的成果與方法 一. 佛學研究的歷程,陣容,機構 二. 佛教史的研究編寫 三. 佛教思想,思想史的研究 四. 佛教文獻,制度,文化等的研究 五. 佛學研究方法論 結語:廿一世紀中國佛教之展望 附錄1:二十世紀中國佛教大事紀 附錄2:二十世紀中國佛教主研究論著目錄 |
ISBN | 9579622388 (平); 957962237X (精) |
ヒット数 | 694 |
作成日 | 2005.06.13 |
更新日期 | 2016.09.29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