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羅永吉
|
出版年月日 | 2005 |
ページ | 230 |
出版者 | 國立清華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nthu.edu.tw/
|
出版地 | 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博士 |
学校 | 國立清華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中文所 |
指導教官 | 林聰舜 |
卒業年 | 94 |
キーワード | 儒佛; 一心開二門; 心外無物; 心物合一; 南鎮觀花; 楞嚴; 起信論; 頓漸 |
抄録 | 本文旨在比較陽明心學與真常佛學之異同。陽明心學與「真常唯心」一系的佛學,有非常相近的一面,因此常使人誤會他的學說是禪學。例如:二者皆成立一終極價值意義的無限心,一為良知,一為佛性;二者皆是亙古亙今,無來無去的;二者皆涵蓋天地,而為存在之根源;二者皆人人本具,只因自迷失了本性,而有種種弊病、煩惱;二者在功夫論上,都肯定「當下即是,不假外求」;二者皆是要「回復」其本性,非欲於本性之外另有所得,因此功夫上只求日減,不求日增……連陽明自己都說「二氏之學,其妙與聖人只有毫釐之閒」,因此,釐清這「毫釐之閒」的差異,並探求二者在義理架構上的相似,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本文擬從三個大方向來進行討論。首先,從「唯心論角度」談,本文以「心物關係」為探討主軸,就「南鎮觀花」等相關之處來討論,認為陽明是唯心論者,但他和佛教唯心論的型態不同;而只此一心不同,儒家的道德宇宙,與佛教所說的三界之世界觀,就各有其面貌了。另外,本文比較了陽明「目無體,以萬物之色為體」一段,和《楞嚴經》「開眼見明,閉眼見暗,見性常在」一義之異同。 其次,從「頓漸相即的圓教精神」談,陽明的「成聖」理論,既然同時呈現著「艱難」與「簡易」這兩種路向,當然也就在接引學人的方式上,同時包含了「漸」與「頓」兩種法門。若片面強調陽明所論學問艱難的一面,則不免有「捨妄求真」的偏差;反之,若片面強調其簡易的一面,亦難免有「認妄為真」的危險。唯有「除病不除法」,才算掌握了「即妄即真」的實義。此外,陽明晚年的「四句教」法,亦可以首句「無善無惡心之體」為依歸,開展出類似《大乘起信論》的儒家式之「一心開二門」義理架構,可知「四句教」確為「徹上徹下語」,具有「三根普被」的圓教精神。 接著,從「萬物一體」談。由於陽明以「本心」(良知)為依據來成立「一體義」,恰好和同樣以本心(佛性)為萬法所依的佛教,有十分相近的義理結構,因此,陽明以「萬物一體」說分判儒、釋會有困難。如果能暫時不以圓滿具足的無限心──良知為依歸,而改由個體生命的有限性出發,向外在世界談「仁之感通」,強調出「漸」這一義,使其在「萬物一體」中不失「親疏遠近」,如此將是非常不同於佛教的一體義;或是純粹由客體面來談萬物一體,發揮萬物彼此往來互動,妙合無間的和諧性,如此便可以談出迥異於佛教唯心論型態的一體說。凡此,皆可以為儒、佛之分判帶來新的契機。 陽明心學吸收佛教唯心論模式,拓展了儒家心性學領域,也因此拉近儒、佛距離,助長了晚明三教合一風氣,固然貢獻厥偉;然就儒學本身而言,其圓教模式的心學雖凸顯了個體價值,卻淡化倫理上的依存關係;且以內聖涵攝外王的唯心論模式心學,仍有失落外王的疑慮;另外,唯心論模式的心學,無法涵蓋本體宇宙論模式的儒學,應不能排斥儒學中「隨處體認天理」這一型態學說的合理性與可行性,故此亦為其限制之處。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現況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7 第三節 本文的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陽明心學與真常佛學之唯心論主張及其比較 15 第一節 陽明心學中的心物關係 15 臺.「心物合一」是了解陽明心學的重要門徑 15 貳.二元對立的詮釋模式之困境 20 參.心物一元論的詮釋路向 28 一、良知與知覺 30 二、致知與格物 34 三、知與行 37 四、善與惡 45 五、良知與致良知 50 六、良知之同與異 55 第二節 真常唯心系佛典中的心物關係 59 壹、《楞嚴經》談世界之成因(存有論)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認識論) 59 貳、《六祖壇經》──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63 參、《大乘起信論》──從本已來,色心不二 65 第三節 從唯心論的角度比較陽明心學與《楞嚴經》 68 第三章 陽明心學與真常佛學頓、漸相即之圓教精神 79 第一節 陽明心學中理想與現實的對立與統一 79 壹.艱難與簡易──陽明「成聖」理論中所蘊含的兩個方向 79 貳.「捨妄求真」的偏差 85 參.「認妄為真」的危險 87 肆.「即妄即真」的實義 91 第二節 佛學中頓、漸的雙重理論架構 96 臺.「四聖諦」、「十二因緣」與《心經》 96 貳.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100 參.世俗諦與第一義諦 102 肆.《壇經》之論頓與漸 103 伍.《大乘起信論》之「一心開二門」 106 陸.天台宗之「六即」 111 第三節 從《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之架構看四句教與四無說 113 第四章 陽明心學與真常佛學之萬物一體義及其在分判儒、釋上的效果 129 第一節 陽明對佛教之批評及其「萬物一體」說 129 壹.陽明對佛教之批評 129 貳.陽明「萬物一體」說的類型 133 一、以「良知具足萬物」為基礎說萬物一體 133 二、以「仁心感通無隔」為基礎說萬物一體 135 三、以「一氣相通」為基礎說萬物一體 140 第二節 真常佛學中「同體大悲」所涵之萬物一體義 143 壹.依於「真如同體智力」而說之一體義(「心」與「法」之關係) 143 貳.「一法具足一切法」型態的一體義(「法」與「法」之關係) 145 第三節 陽明以「萬物一體」說分判儒、釋之困難及其契機 148 臺.陽明以「萬物一體」說分判儒、釋之困難 148 貳.陽明的「萬物一體」說分判儒、釋之契機 150 一、心齋所說之萬物一體義 151 二、近溪所說之萬物一體義 159 第五章 陽明心學對儒、佛交融的貢獻及其在儒學上的限制與檢討 165 第一節 陽明以唯心論模式會通儒、佛的成就 165 壹.陽明學的儒學源流及其吸收佛教唯心論模式拓展儒家心性學領域 165 貳.拉近儒、佛距離助長晚明三教合一風氣 171 第二節 陽明心學在儒學上的限制與檢討 181 壹.圓教模式的心學凸顯個體價值卻淡化倫理上的依存關係 181 貳.以內聖涵攝外王的唯心論模式心學仍有失落外王的疑慮 186 參.唯心論模式的心學無法涵蓋本體宇宙論模式的儒學 192 第六章 結論 201 參考書目 213 |
ヒット数 | 336 |
作成日 | 2007.03.08 |
更新日期 | 2016.07.21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