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夏金華
|
出版年月日 | 2003.03.10 |
ページ | 12 - 159 |
出版者 | 華東師範大學=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ecnu.edu.cn/
|
出版地 | 上海, 中國 [Shanghai, China]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博士 |
学校 | 華東師範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中國哲學 |
指導教官 | 高瑞泉 |
卒業年 | 2002 |
キーワード | 緣起=十二因緣=Pratityasamutpada; 緣起=pratitya-samutpada=conditions=paticca-samuppada; 緣起=paticca-samuppada=pratitya-samutpada=conditions; 漸悟=Gradual Understanding=Gradual Enlightenment; 漢傳佛教=大乘佛教=北傳佛教=Mahayana Buddhism; 頓悟=Immediate Enlightenment=Immediate Understanding; 慈恩宗=法相唯識宗=法相宗=Yogacara Buddhism; 無我=Anatman; 唯識=Mind-Only Buddism=Consciousness-Only Buddhism=Vijnaptimatrata=Vijnaptimatra; 修行方法=修行法門=Practice; 修行; 阿賴耶識=阿拉耶識=阿梨耶識=阿摩羅識=Alayavijnana; 法界=Dharmadhatu; 佛教史=Buddhist History; 佛教; 佛性=Buddhahood=Buddha-gotra=Buddha Nature=Buddha-dhatu; 佛; 如來藏思想; 如來藏=Tathagata-garbha=Tathagatagarbha; 本體論=Ontology; 止觀=Shamatha and Vipashyana; 中國佛教史=Chinese Buddhist History; 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小乘; 大乘起信論=起信論=Mahayana-sraddhotpada Sutra; 大乘; 一念三千=a Thought Embracing 3,000 Worlds |
抄録 | 本文試圖通過對隋唐佛學中關於緣起法則、佛性依據、修行方法與途徑等三大核心理論的爭辯之研究,來體現這一時期佛學界“百家爭鳴”的精神風貌。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佛的主要標誌。就是體證了緣起法的深刻道理。此既有經文的依據,也是大小乘各派一致的共識。而對於緣起法則的不同認知,又促成了以後大乘佛教諸種緣起說的形成。隋唐二朝佛學界在此問題上的爭議,主要表現為印度原版的阿賴耶緣起說與具有本土特色(或經改造過)的如來藏(真如)緣起、法界緣起以及“一念三千”等學說之間的相互角逐。其中“唯識無境”理論中的“境”,乃指“遍計所執”而成的“假境”和“依他起”的“客觀外境”,依據唯識學的觀點,這兩種“境”都是不實在的,只有去除“遍計所執”的迷誤,直接觀照“依他起”的存在,才能得到萬事萬物的真實狀況,即“圓成實”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有關緣起學說方面的爭論涉及到哲學上宇宙問題的討論,但又與西方哲學“本體論”的內容無關,二者不能混淆。佛性的有無,是關系到一切眾生能否成佛的根本問題。因此,“一性皆成”與“五姓各別”的辯論,也隨之成為中國佛教史上影響最大的“爭鳴”之一,...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into the Buddhist dispute happened in the period from Sui to Tang Dynasties. It focused on three nucleus doctrines of Buddhism:pratitya-samutpada,the ground of Buddha-dhatu,and the way of practicing Buddhism. A vivid scene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Buddhism contending" at that time could be seen.. The main token of Sakya-muni reaching Buddhahood under bodhi-druma is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of pratitya-samutpada. This is recorded in sutra,and it has been a common sense recogni...
|
目次 | 導論 研究的意圖 研究的范圍 各篇的內容 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結果 上篇 關于佛學的基本理論——緣起法則的不同認知之爭 第一章 賴耶緣起 阿賴耶識的建立 賴耶緣起 “唯識無境”的真義 第二章 《起信論》與真如緣起 如來藏思想的形成 真如緣起 第三章 天臺的“一念三千”與華嚴的“法界緣起” “一念三千”的理論架構 法界緣起 中篇 關于成佛的根本依據——眾生佛性的有無之爭 第四章 “一性皆成”與“五姓各別” “五種姓”的淵源 “一性皆成”與“五姓各別”的經論依據 雙方爭論的主要內容 第五章 “慈恩”與“西明”之爭 爭議產生之遠因 圓測的主張及其理由 爭議的結局 第六章 湛然與“無情有性” 湛然及其時代 “無情有性”的提出與動機 “無情有性”的理論依據 “無情有性”說的評估與影響 第七章 所謂“一性皆成”是方便說 從人的本性上說 佛性說的發展歷程 經典的依據 經驗事實的判斷 平等原則的延伸 邏輯上的難題 與“無我”的原則相違背 下篇 關于成佛的最終實現——修行的方法與途徑之爭 第八章 關于成佛階段的異同之辯 天臺的“六即位” 法相宗的“五位” “華嚴五教”中的位次 第九章 成佛的方法與途徑的爭論 止觀學說 “轉識成智” “即身成佛” “即心即佛”與“念佛成佛”之對決 “頓悟”與“漸悟”的辯論
|
ヒット数 | 713 |
作成日 | 2008.03.21 |
更新日期 | 2015.06.08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