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捨穢歸真 -- 中古漢地佛教法滅觀與婦女信仰=From Dirty to Purity: The Concept of Decline of Dharma and Women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
|
|
|
著者 |
林欣儀=Lin, Hsin-Yi
|
出版年月日 | 2007 |
ページ | 224 |
出版者 |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
出版サイト |
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國立臺灣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歷史學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周伯戡;李貞德 |
卒業年 | 95 |
キーワード | 法滅=Decline of Dharma; 三時=Three Stage; 正像末; 護法=The protection of Dharma; 女身觀; 婦女信仰 |
抄録 | 本論文從君主、教團、婦女三個面向探討五至七世紀間的漢地佛教法滅觀與婦女信仰,因此三者在佛典中一向被認為是令法衰滅的主要因素。佛教傳入漢地後,因為傳譯佛典中的法滅預言,以及當時君主毀預、教團猥濫和兩者間的結構性緊張,使得法滅的危機感在此期間達到高峰。在此過程中,君主或以大乘佛典中的法末付囑國王之說,以護法聖王自任自辯,也不時以此作為沙汰破戒僧、干預教團自主、迫其致拜服屬的說辭。教團則既望聖王護法,卻又無法避免君主弘護下僧團漸趨怠惰腐敗、因貪利養而出家,終致招來王者干預破毀的厄運。在許多佛典的法滅預言中,法滅即在此一難以避免的惡性循環中發生,佛典裡聖王護法和惡王毀法的兩極形象和行事對照,在現實上實有難以化解的矛盾和緊張。佛典內部,也是有的主張王者沙汰懲治破戒僧方為護法,如《涅槃經》、《勝鬘經》,有些卻以此為毀法,如《仁王經》、《大集經‧月藏分》。而教團這方,其於法滅的回應各式各樣,或依舊寄於君主弘護,在其贊助下整頓教團、編纂經錄類書,追述聖賢言論典範,或遠隔王臣親附,駁斥抗辯王力毀預之圖。然不論其於王力護毀態度如何,兩方在修學持戒上皆有強化的傾向,而淫戒又是其中特予防隔的焦點,藉此期使僧團免於墮落與傳承中絕,亦稍免於王力毀預,令法住世。至於婦女信徒,自大愛道出家一開始,雖在女身染汙垢穢的觀念下,就蒙受令法不久的預記,但佛教看待女身和女性修行可得境界的觀點,也隨著部派分裂和大乘出現,不斷發生改變,並據此對之前的女身觀加以融攝、批判。佛教從最早說女身染汙垢穢,有五事不得(即有五種最高的修行境界無法得到),逐漸又在此前提下,發展出予其出路的轉女身說。進入大乘以後,在空觀基礎上也出現無男無女相之說,還有結合般若空慧和菩薩慈悲精神發展出來的菩薩方便示現女身說,以及同樣在菩薩空慧慈悲和佛性論之基礎上出現的女身成佛說。這些佛典內部不同的女身觀,並不如前輩學者研究所描繪的那樣,呈現一種直線進步的發展,儘管後出的女身觀有時會駁斥、否定前說,但多數卻是並存一典,互不相涉,有時則相互融攝涵納。在此情況下,何種女身觀得到凸顯,全視佛教所處時空環境中的詮釋而定。在五至七世紀,各類佛典一時並傳的中古漢地,適逢法滅將臨的憂懼。在此背景下,君主和教團對法滅的認知和回應,或多或少影響了女眾對其身體的看法及其信仰處境。此期間內,除有武曌以佛、菩薩慈悲方便示現女身之說稱帝,以及墓誌因其文體和傳主所屬階層,而多見積極肯定之女身觀外,不少婦女信徒所持之觀念,則以女人身穢、有待轉身為主。此一現象,我認為與當時漢地在法滅背景下,僧侶對佛典女身觀的詮釋、對女眾的防隔,和對持守八敬法、以免法滅的強調,還有具法末惡世思想的《法華經》與彌陀淨土信仰的盛行,有最為密切的關連。
論文 |
目次 | 目錄 i 表目錄 iv 致謝 v 中文摘要 vii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從大愛道出家事說起 1 第二節 佛教的末後預言──法滅觀 2 一、佛教法滅觀 2 二、法滅與君主、教團、女性 3 三、法滅在漢地 4 第三節 研究回顧與定位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章節安排 11 第二章 法滅與君主 14 前 言 從《仁王經》說起 14 第一節 聖王或惡王 16 一、大乘以前的佛教和君主 16 二、《阿育王傳》中兩極化的君主形象與內在矛盾 18 三、大乘興起的處境 20 四、大乘對君主的仰賴和妥協 22 五、大乘對君主護毀的疑懼 24 六、聖王暨彌勒出世信仰 25 第二節 法末寄囑人王 26 一、南朝:像正侵末,王法治問 27 二、北朝:末法、聖王、彌勒 31 三、隋文帝:佛法當滅,聖王出世 35 四、初唐:陛下君臨,斯當付囑 37 第三節 金輪聖神皇帝 40 一、作為統治者的武曌 40 二、《大雲》之偈先彰,《寶雨》之文後及 41 三、《大雲經疏》 42 四、《佛說寶雨經》 46 五、兩經中的彌勒與女身觀 47 六、武曌之護法 49 第三章 法滅與教團 52 前 言 靜藹捨身 52 第一節 法滅觀和三時說的形成 54 一、佛入涅槃 54 二、教團的怠惰腐化與傳承斷裂 54 三、法滅時間與階段:「正、像、末」的出現和演變 56 四、小結 59 第二節 法滅觀的傳譯和接收 59 一、鳩摩羅什教團譯介之《妙法蓮華經》與中觀四論 60 二、北涼、北魏僧侶譯作中的法滅觀 62 三、南朝僧侶的融會 64 四、隋代僧侶的統整 66 五、小結 69 第三節 中古漢地僧侶回應之一 70 一、末法惡世的場景想像 70 二、對王力的抗拒和回應 71 三、對僧團猥濫的回應:修學持戒的強化 72 四、對根起行 75 五、約時被機,勸歸淨土 77 六、小結 78 第四節 中古漢地僧侶回應之二 79 一、北魏曇曜(?-460-465-?) 80 二、僧祐(445-519)與梁代僧侶 83 三、唐代道宣(596-667) 87 四、小結 93 第四章 法滅與佛典女身觀 95 前 言 大愛道出家事的版本差異 95 第一節 大愛道的故事 97 一、《中阿含.瞿曇彌經》 97 二、《五分律.比丘尼法》 99 三、《四分律.比丘尼揵度》100 四、《毘尼母經》、《十誦律》102 五、《摩訶僧祇律》104 六、《大愛道比丘尼經》106 七、小結109 第二節 佛典女身觀之一110 一、女身穢惡,有五事不得 110 二、轉女為男114 三、無男無女116 第三節 佛典女身觀之二120 一、菩薩方便示現女身120 二、女身成佛125 三、佛典女身觀的融攝傾向與詮釋可能性130 第五章 中古漢地的法滅、女身觀與婦女信仰132 第一節 南朝:王僧護法與婦女信仰132 一、劉宋護法下的比丘尼重受戒事133 二、《法華經》與宋齊尼眾的苦行燒身139 三、梁代僧侶法滅觀與婦女信仰141 第二節 北朝:末法與彌勒信仰下的女身觀和婦女信仰145 一、北方佛教的邊地意識與比丘尼受戒合法性146 二、僧侶著疏對女身觀的引用和理解146 三、民間之女身觀及婦女信仰148 第三節 隋唐:女身觀及婦女信仰151 一、僧侶著疏對女身觀的引用和理解151 二、民間之女身觀及婦女信仰163 第六章 結論174 附錄:《比丘尼傳》主題分類表182 引用書目214 |
ヒット数 | 575 |
作成日 | 2008.10.24 |
更新日期 | 2015.06.08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